海拔4269米 界碑前的特殊团日
5月2日,当第一缕晨光刺破天山之巅的云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边境管理支队别迭里边境警务站的院子里已经热闹起来。
警务站站长迪力夏提·图尔迪反复检查着装备清单,目光扫过整装待发的队伍——其中既有老战友,也有6张稚气未脱的面孔。来自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第一中学的共青团员们身着略显宽大的警用大衣,眼神中既有紧张也有期待。
“知道今天要爬多高吗?”民警刘传奇指着远处的雪峰问学生领队扎依旦·阿不拉江。“4269米!”扎依旦的回答带着初生牛犊的自信。
车辆在九曲回肠的山路上颠簸,海拔表指针突破3500米时,车厢里此起彼伏的抽气声让民警们会心一笑——这是高原给新人的“见面礼”。“这才刚开始呢,坐稳!”迪力夏提叮嘱道。
车轮最终在九道弯处陷入雪中而动弹不得,队员们只得弃车步行。他们在民警的保护下,迎着凛冽的寒风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界碑挪动。18岁的古丽拜克热姆·艾麦尔江睫毛上挂满冰霜,却谢绝旁人帮忙背包:“界碑在等我,我能行!”
1个多小时后,队员们才跋涉到连接界碑的铁梯下。在垂直高度200米、坡度达70多度的山坡上,1377级台阶铁梯犹如一条天梯直通云霄,民警戏称它为“好汉梯”。为征服它,民警们拿出随身携带的馕饼和学生们就着雪水吃起了一顿简单的巡边“工作餐”。
行至“好汉梯”全程三分之一处,1377级铁梯在暴风中摇晃,每级台阶都结着冰壳,学生们前行的每一步都非常困难。攀登50分钟后,第一次看到界碑的学生们欢呼着奔向界碑,围着看了又看。
“面对界碑,更能理解‘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这句话的含义,更能真切感受到移民管理警察的忠诚坚守。”扎依旦与同学们俯下身子仔细擦拭界碑,呵着白气,用冻僵的手指紧握笔杆,反复为“中国”二字描红,一笔一画,一丝不苟。
“‘中国’二字穿透风雪映入眼帘时,我感受到领土主权的尊严。”18岁的依尔潘·麦麦提艾力,这个总把“爱国”挂在嘴边的少年,这次真正懂得了这两个字的重量。
夜幕降临时,巡逻车拖着长长的雪尘返程。车上,迪力夏提摸着胸前的党员徽章,不禁回想起自己18岁初到此地时的青涩。如今看着这些少年,他忽然明白:界碑从来不是路的终点,而是一代代人用青春接力的起点。返回边境警务站后,他说:“今日带教6名青年,收获7颗赤子之心——包括我那颗被重新点燃的心。”
这场发生在雪山之巅、界碑之前的青春对话,用4269米的海拔标注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高度。正如刘传奇所说:“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守护界碑,但每个中国青年心中,都该立着无形的界碑。”
这或许就是五四精神最生动的传承——让青春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找到永恒的坐标。百余年前五四青年街头呐喊,今日边疆少年雪山描红,不同的时空,同样的青春报国之志。
(通讯员 王举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