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丨跃动在高原的雄鹰之姿
帕米尔高原上,风是冷的,阳光是烫的。在这里有一种舞蹈,它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室内庭院,只要人们兴起,就能随时起舞。它就是塔吉克族传统舞蹈——鹰舞,一种充满魅力与活力的民间传统舞蹈。
● 童飞 / 文
塔吉克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量居住在皮山县、泽普县和莎车县,他们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米的河谷地带,严酷的自然环境养成了他们坚韧不拔、乐观豁达的性格。当他们在连绵的雪峰与天际相拥的帕米尔高原上牧牛牧羊,仰望苍穹时,总有雄鹰与他们为伴。于是,雄鹰成为了他们心中的英雄、大自然的强者。在塔吉克族人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鹰的民歌和传说,甚至连鹰舞的起源都与鹰的习性、动作姿态紧密相连,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塔吉克族鹰舞。
3月24日,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买热木汗·阿迪力(左)给学员示范鹰舞动作。蔡增乐/摄
鹰舞表演形式相对自由,集体舞蹈通常会在婚礼、节日等聚会场合中进行。音乐响起后,组织者挥舞着一条红绸和白绸交织绑在一起的彩绳,踏着音乐的节奏,热情地喊着“沙巴沙巴沙巴嘿(塔吉克语意为‘加油’)”,招呼大家参与跳舞。通常年长的男性舞者先进入场地,张开手臂绕着围观的群众转圈,用眼神和笑容向在场人员打招呼。邀请其他人跳舞时会停下脚步,右手放在胸前,身体微躬示意。受邀人同样身体微躬回复谢意,并随着音乐节奏迅速入场跳舞。集体舞蹈中一般成小组,以对舞的形式展示舞姿、交流情感。在婚礼上,所有跳舞的人会将新人簇拥在人群中心,如朵朵花瓣围绕着花蕊。外部人员排成圆环,踩着音乐鼓点,或顺时针或逆时针翩跹而舞,如群鹰盘旋于空中。乐器声、欢呼声、口哨声,声声入耳,好不热闹!
3月22日,演员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彩云人家民俗村为观众表演鹰舞。蔡增乐/摄
欢乐的氛围随着参与跳舞的人越来越多而逐渐热烈,有人会将钱币夹在指缝处,高举在人群的头顶处绕圈挥舞,烘托气氛的同时,寓意为新人和跳舞的人送上生活富裕的祝福。舞者准备离场时,会向对方行双手合十躬身礼以示感谢。青年男女在这种聚会的场合中相互认识,用鹰舞展示自己的魅力与才华,通过眼神传递信息、交流感情。
鹰舞的动作和神态,都模拟了鹰在空中的姿态。男舞者收腹屈膝,双臂伸展,忽上忽下,如同苍鹰在空中盘旋;或含胸缩肩,踱步旋转,似雄鹰起落俯冲。他们的动作刚健有力,粗犷遒劲。而女舞者的肢体线条则自然流畅,动作柔和舒展,步法轻盈自如。在鹰舞中,男性舞姿变化多样,矫健粗犷,个性突出,是鹰舞的代表。舞者的手臂姿态变化丰富,两臂向旁平展的姿态最为常见。舞步则多采用踏步、碎步等多种舞步,有的舞步平稳舒缓,简单朴实;有的舞步节律明快,力度强,起伏变化大,利用快与慢的节奏对比,在平缓的舞步间骤然顿挫,踏地为节,雄健有力。同时,又强调膝盖的韧性,表现出刚柔相济、清脆畅达的节奏韵味。
说到鹰舞,就不能不提它的伴奏乐器——鹰笛和手鼓。鹰笛是塔吉克族最典型的乐器,也是鹰舞伴奏所使用的代表性乐器。它用鹰翅骨制成,长25厘米左右,中空微弯曲,较粗的一端有三个按音孔,笛身一般雕刻着图案花纹,尾部饰有用毛线、珠子串成的彩色流苏。鹰笛音色清脆明亮,极富地域特色和感染力。民间高手演奏鹰笛时,其音色高远,宛若苍鹰振翅腾空,翱翔于苍穹;激越处,如幽婉泉流破冰而出;苍凉时,则似山风萧瑟,沙雪簌簌。两人一组配合吹奏是鹰笛表演的主要形式,通常两人以“鱼咬尾”的形式合奏出旋律。塔吉克族手鼓的尺寸相对较大,鼓框宽大。演奏时,一般由两位女性同时演奏,一个人敲打主要节奏,另一个人则通过不同的变奏加花给予配合。
在如今的新疆帕米尔高原地区,鹰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舞蹈,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存在。外地来的游客会被鹰舞的舒展优雅和鹰笛的悦耳曲调所吸引,从而通过鹰舞去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而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各族人民,也以鹰舞为窗口,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他们吸引着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鹰舞,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006年,塔吉克族鹰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我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深入,为鹰舞注入了新的活力。塔什库尔干文旅部门将鹰舞融入“高原非遗之旅”品牌,游客可在民俗村体验鹰笛制作,融入人群共舞,感受鹰舞魅力。这项延续千年的舞蹈艺术正以蓬勃的生命力,见证着雪域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焕新。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