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丨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
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 陈鹏飞 / 文
塔里木盆地的风沙掠过克拉2号气田,将时光带回二十多年前那个震撼的决策时刻。2002年7月4日,随着党中央一声令下,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条横亘西东、纵穿南北、联通海外、延绵万里,气贯神州的能源大动脉,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破解能源困局的战略抉择
20世纪末,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催生了巨大的能源需求,但资源分布与消费市场严重失衡。那时,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不过3%,煤炭占比高达70%以上,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已迫在眉睫。
1998年9月,新疆发现当时我国最大整装气田——克拉2号气田,它的横空出世,推动国家研究讨论西气东输工程。2000年2月,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西气东输工程方案论证汇报,对资源储量、市场前景和经济可行性做了研究,肯定这项工程将把新疆天然气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同年8月,国务院批准西气东输工程立项,将其定位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2002年7月4日,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2004年12月30日,西气东输全线商业运营。西气东输工程以塔里木盆地为主供气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形成横贯我国西东的天然气供气网络,打通了能源大动脉,将天然气送到全国各地。不仅破解了东西部能源供需矛盾,也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煤炭时代”向“天然气时代”的跨越,开启了东西部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克服千难万阻建设的钢铁长龙
西气东输的管道建设堪称“地质博物馆之旅”,戈壁、黄土高原、江南水网、长江黄河天堑,无一不是工程禁区。西气东输一线穿越长江和黄河,其中2次均从黄河河床底下30米深处穿越。施工初期,不少外国专家认为成功可能性很小。面对质疑,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尝试采用顶管技术法,先在河底打沉井,然后用液压千斤顶将混凝土管顶进河底,形成地下廊道,钢管从廊道穿越,如同在河底“穿针引线”,在长江和黄河首次完成长距离、高难度、大口径的盾构、顶管及定向钻穿跨越。
西气东输工程不仅面临复杂地质条件的挑战,更需直面极端气候的考验。管道穿越火焰山下的吐鲁番市高昌区和鄯善县,这里夏季地表温度高达47.8摄氏度,钢制管道表面温度甚至超过70摄氏度,焊工需身着特制隔热服,在沙尘暴频发的环境中完成焊接作业。途经百里风区,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天气近140天,局部地段阵风超过12级。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创新应用诸多先进技术克服重重困难。在沿线7处地震断裂带,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首次采用管径1219毫米、厚度33毫米、X80高钢级的大应变钢管,有效提高大输量长输管道在复杂地区应对地震变形的能力;首次大规模推广应用18米加长管,与使用常规钢管相比,减少焊口5000余道,环焊缝数量减少约三分之一,有效提升管道本质安全水平。
技术自立是另一场攻坚战。初期管道钢材、压缩机、焊接技术均依赖进口。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西气东输二线实现X80高钢级管材国产化,霍尔果斯首站的压缩机维修团队攻克干气密封核心技术,完成了11个国内管输压缩机“第一次”自主维修。至2024年,四条干线总长超2万公里,形成数字孪生管道系统,与中亚天然气管道衔接,成为全球最长能源大动脉。
资源输出带动的产业蝶变
从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投入商业运营,特别是2003年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天然气消费市场迅速扩大,以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为主,加之西北地区、中南地区及东北地区,中国七大区域性天然气市场迅速形成。为满足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能源需求,陆续实施建设西气东输二、三、四线工程。2008年,西气东输二线开建,2012年建成投产。西气东输二线起自新疆霍尔果斯,止于广东深圳,最终抵达香港,贯穿全国15个省区市。西气东输三线于2012年开工,分东中西三段建设,西段和东段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投产,中段2021年启动建设,仍在加速推进中。西气东输四线于2022年9月开工,2024年9月29日,新疆段率先建成投产。
西气东输二线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外景(拍摄于2014年4月24日)。谢龙/摄
新疆作为气源地,依托管道投资拉动基建、化工产业崛起。克拉玛依石化工业园区,曾经的戈壁荒滩如今崛起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作为第一个受惠于西气东输二线的城市,乌鲁木齐于2009年用上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开始实施“蓝天工程”,成为全国首个全面气化的首府城市。在南疆,西气东输工程已与天然气利民工程互联互通、互输互补。通过西气东输二线下载的中亚天然气,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将其作为工业“粮食”,年产65万吨合成氨、120万吨尿素,成为全国最大氮肥生产基地之一;新疆中昆新材料有限公司“吞”进天然气后,吐出来短纤、长丝,打通“一方气”到“一块布”中间链条,实现新疆化工与纺织服装产业耦合。如今,西气东输管道已成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示范工程。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的天然气管道网络,通过西气东输工程将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西气东输工程不仅输送新疆和中亚天然气,还输出新疆煤制气。伊犁河谷两家煤制气企业,通过西气东输三线将煤制气托运销售到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将新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东部则迎来绿色转型契机。上海2004年接入天然气后,十年内淘汰人工煤气;江苏扬子石化以天然气为原料,年产值达200亿元;深圳钰湖电厂告别“黑雨”污染,实现近零排放。截至2024年9月底,工程累计输气9800亿立方米,替代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4.3亿吨。
光阴淬炼,西气东输工程早已从戈壁滩上的钢铁血脉,蝶变为贯通华夏大地的能源命脉。在这气龙奔腾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无私奉献,他们传承大庆精神,让“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信念在“数字孪生”的技术变迁中始终闪耀。它见证着西部大漠与东部潮涌的深度交融,昭示着团结奋斗精神的永恒价值。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