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企业家眼中的新疆机遇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盟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交。50年风雨兼程,中欧从“破冰初探”走向“深度融合”,贸易额增长超300倍,合作领域从传统贸易拓展至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前沿赛道。2025年适逢中欧建交50周年,一支由西班牙、荷兰等国企业家组成的欧洲代表团走进中国新疆,探寻合作新机遇。
5月7日至9日,在新疆贸促会的组织下,代表团走访新疆农业博览园、九圣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疆莱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国际大巴扎等地,亲身感受新疆的产业活力与多元文化。2024年,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1.8%,“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成为中欧合作的新支点。从智能农场到国际陆港,从棉田云海到数字新城,代表们在新疆看到了怎样的未来?让我们聆听这些丝路“探路者”的观察。
欧洲企业家代表团团长阿尔穆德纳·穆尼奥斯:
中国新疆的发展成就令人惊叹!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这里已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窗口。我们自2017年起专注区块链、AI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与多国政府及机构建立合作。此次访问希望推动西班牙与中国新疆在人工智能、物流和教育培训领域深度对接,计划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新疆企业,助力本地解决方案优化。西班牙既是欧洲门户,也是进入拉美市场的跳板,而新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双方在新能源、跨境物流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期待通过技术共享与政策协同,为两地企业创造更高附加值。
西班牙科创公司AI总监奥斯卡·瓦尔德拉玛:
中国在AI领域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尤其是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值得借鉴。我们与微软等国际企业有深度合作,在欧洲AI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新疆企业的智慧农业和数字化实践让我们印象深刻,期待在技术研发、数据管理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探索AI在工业与民生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循环工程项目主任阿尔贝托·佩尼亚:
中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标杆。中国新疆企业的循环经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西班牙正面临原材料短缺和环保压力,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绿色转型。我校“循环工程”项目已吸引400多名学生参与,未来希望与新疆高校共建技术实验室,在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工业等领域联合攻关,将新疆经验融入欧洲实践。
西班牙INFEBEX企业家协会主席胡安·特罗尔:
中国新疆的棉花、果蔬和小麦等农产品品质卓越,与西班牙的贸易网络高度互补。我们将搭建直通渠道,推动新疆特色产品进入西班牙及拉美市场,同时引入西班牙橄榄油、葡萄酒等优质商品。农业技术合作是另一个重点,期待在智能灌溉、品种改良等领域实现双向赋能。
新楼兰公司总经理赫尔松·安格拉斯:
中欧建交50周年为合作赋予了特殊意义。公司受“一带一路”文化启发,将企业名称定为“新楼兰”,计划在农业、跨境电商、能源等领域探索双向合作,并推动中欧高校及旅游业互动。目前,团队已协助400余家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未来将持续为新疆企业开拓欧洲市场提供支持。
西班牙智能农业公司CEO伊格纳西奥·吉萨多:
中国新疆的智慧农业技术远超预期!人工智能在作物监测、精准灌溉中的应用令人印象深刻。中欧在番茄出口已有成功案例,未来可拓展至葡萄、坚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建议共建试验农场,推动农业机器人、气候预测模型的联合研发,助力新疆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农业样板。
荷兰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副主席、大提琴家卡斯珀·韦斯特曼:
16岁初访中国,三度来华后决心用音乐架设文化桥梁。新疆的多元文化令我着迷,临行前我读完了李娟所著的《我的阿勒泰》,更渴望用大提琴演绎新疆民乐。希望能把中国民乐带回荷兰,有更多的双向交流,让荷兰人了解中国新疆特色民乐,借助音乐让欧洲听见更多的新疆故事。
当前,单边主义冲击全球经贸秩序,中欧作为两大经济体,贸易额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中欧班列开行超10万列,成为多边主义的坚定捍卫者。
正如企业家们所言:“新疆的机遇远超想象!”——这里不仅是“一带一路”核心区,更承载着中欧优势互补、共拓新局的期待。
50年再出发,新疆正以开放姿态,成为中欧合作的“前沿驿站”。驼铃悠远,终将抵达绿洲。跨越山海的中欧合作,未来可期!(文/黑宏伟、图/仲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