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愚公”付志周的故事③丨当兰考泡桐与和静白杨相遇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雅文 曹华
4月26日,走进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付志周道德模范馆”,六架古筝意外映入眼帘。它们和生锈的铁锨、磨掉漆皮的水壶、泛黄的账单……一起静静陈列着。
4月26日,在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付志周道德模范馆”里,付志周的大女儿付喜梅向记者们介绍古筝。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雅文摄
“古筝面板用的是河南兰考的泡桐,骨架用的是父亲种的白杨。你听,这声音透亮。”付志周的次子付国喜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琴弦,木质纹理里传出细微共鸣。
这是付志周生前未曾想到的:他种下的80万棵白杨,在儿女手中化作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乐器 ——每一次拨弦,都奏响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旋律。
展馆千米之外,就是34公里的绿色长廊,可谁能想到四十年前,这里狂风裹挟着黄沙,能瞬间竖起百米高的沙墙,天地间只剩一片昏黄。
1983年的沙尘暴将付家40多亩的麦田一夜掩埋。付志周攥着铁锹立誓:“活人不能让沙子欺负死!”从此,驴车拉沙、啤酒瓶灌水插苗的“愚公治沙”拉开序幕。
“为了省苗木钱,爸爸把杨树枝当苗。”付国喜抚摸着一棵老杨树,树干粗粝的触感记录着四十载治沙岁月。“你们看,当年插下去的杨树枝,现在两个人都抱不拢。”
从人工种树到机械造林,付志周硬在流沙中筑起绿色长城。如今这道屏障后的农田里,种植了辣椒、甜菜、番茄等经济作物,丰收的欢笑声替代了往昔风沙的呜咽。
付志周用一棵棵白杨树将荒漠变成绿洲,而关于绿洲的想象在子女手中绽放出了新曲。
“焦裕禄书记的泡桐在兰考成了‘绿色银行’,咱们的白杨能不能也焕发新生机?”大儿子付新禧的目光穿过防风林,望向更辽阔的天地。
这个灵光乍现的念头,真的变为了现实,化作传出悠扬曲声的古筝——兰考泡桐做的面板与和静白杨做的骨架完美融合,音质效果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目前,古筝正小规模试产。
刚退休的付国喜接过了植树造林的接力棒,在防护林间套种小麦、苜蓿,探索 “以农养林” 新模式,让这片土地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价值。“接下来要推动防风林向经济林转型。”眺望着向沙漠延伸的新苗圃,付国喜通过手机APP操控着智能滴灌系统,付志周的治沙传奇,正在智慧农业时代续写新篇。
“爸爸把沙漠荒滩变成绿水青山,我们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付新禧轻拂古筝面板,那六架古筝,如今已与展馆浑然一体,像六株破土的新苗,在付志周用一生固住的沙地上,奏响着关于绿色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