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丨守护散落在大地的珍宝——记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卓娅·巴合提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古遗址、古墓葬、岩画……在阿勒泰地区的崇山峻岭间、广袤草原上和幽深峡谷中不可移动文物星罗棋布。在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馆员卓娅·巴合提眼中,它们是一串散落在大地的珍宝。
“草原石人曾吸引很多游客来阿勒泰,但我们发现文物表面有风化痕迹。”
“岩画中真的记载了手持木棍、脚踩雪板的人们在雪地上飞驰狩猎的场景。”
……
2025年2月,卓娅·巴合提(左)与阿勒泰地区野外文物看护员张永军,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实地查看敦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保护情况。代维利摄(资料图)
5月10日,回忆起去年和同事一起在野外进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阿勒泰地区实地调查经历,卓娅·巴合提眼中仍闪着光。
2024年,为进一步摸清阿勒泰地区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卓娅·巴合提和同事们在野外工作四个多月,完成了692处古墓葬、岩画、古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实地普查工作。
“光有热情还不够,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十分专业。”卓娅·巴合提表示,参加四普工作,使她对野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有了更多全新认识,面对这些散落珍宝,她希望通过努力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让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珍宝走进大众视野。
暴露在野外的不可移动文物,随着时间推移、气候变化,很容易发生一些不可逆的损伤。卓娅·巴合提说,守护这些珍宝所携带的文明印记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
除了文博工作者身份外,卓娅·巴合提还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过去两年,她根据日常对野外不可移动文物调研积累的经验,相继围绕岩画类石质文物数字化保护、运用科技手段加大野外文物保护等方面提出建议。
“文物是不可再生文化资源,用数字化技术为文物建档案,能最大化保留文物信息,为文物今后的保护、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卓娅·巴合提说,在数字化基础上,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AI等技术,在互联网上为不可移动文物打造“虚拟的家”,让这些历史瑰宝为更多人所见。
“文物保护最终目的是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从2021年进入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工作开始,卓娅·巴合提主要负责野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但一有空她还会开展馆藏文物公益讲解,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是她的心愿。
怎么讲才能让观众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卓娅·巴合提打破背稿子的传统讲解方式,创立“因人施讲”新方法,同时为了讲“活”文物,她在推进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编写符合青少年阅读习惯的教育课程。
“文物保护要做好‘最后一公里’工作,也要走好‘最初一公里’。”卓娅·巴合提说,比起科普,启蒙这一说法可能更为贴切,能够让孩子们对看到的文物、听到的讲解感兴趣,然后想一次又一次再来博物馆或者去野外看看它们,这才是我们博物馆教育工作要走好的“最初一公里”。
目前,卓娅·巴合提和同事负责的四普野外工作部分暂时告一段落,他们正忙着对前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上传、核实、审核。
“进入夏季是阿勒泰地区开展野外文物安全巡查的黄金时间。”卓娅·巴合提说,等忙完手头工作,她想与野外文物看护员再一起去看看这些散落在大地的珍宝,看看它们是否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