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漫笔丨这条鱼“游”出产业创新方法论
产业发展的关键约束已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定义”,未来产业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为创新定义能力的竞争。在这条“游”出天山的冷水鱼身上,我们看到了新疆产业创新的无限可能
岳燕云
天山脚下,冷水鱼跃。入夏后的尼勒克县三文鱼养殖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智能养殖池中,三文鱼欢快游弋;生产车间内,工人们紧张有序地进行产品分拣、切割、包装。据报道,一家养殖企业5月的生产已经基本排满,其中包括国内订单120吨、海外市场订单160吨。企业满满的订单让我们看到了新疆三文鱼产业稳定发展的步伐。
如果说最初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是“内陆产海鲜”的新奇,那么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一定是创新实力。三文鱼在新疆,从无到有,并且经过短短几年时间,今年还有望成为全国最大三文鱼养殖省区,发展速度令人惊叹。这条鱼不简单,不仅打破了海鲜地理边界,更“游”出了产业创新方法论。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如果按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吃海”的传统发展模式,发展“新鲜”产业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在今天,“不可能”已变成可能。没有海水,可用循环水系统再造海洋环境;没有渔业基础,直接上马最先进的智能养殖技术;没有营销网络,可依托电商、直播带货;没有出海口,冷链物流直送一线城市……可以说,这条鱼的每一次摆尾,在产业长河中激起的都是创新的浪花。
新疆三文鱼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资源禀赋不再是发展的天花板,地理区位不再是产业绊脚石,关键在于敢不敢打破常规,能不能重构要素,会不会创造需求。只要坚持创新引领,勇于突破常规,任何一个地区都可能通过正确的战略选择和创新生态构建,实现换道超车。
“三文鱼式”的成功在新疆并非孤例。这些年,我们成功引进种植的新梅、蓝莓、恐龙蛋等水果,刷新了人们眼中“新疆大果盘”的丰富度;各地养殖的虾、蟹等水产品,已经成为很多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亘古荒漠中种出的药材、特色瓜果,带动不少农牧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放眼全国,类似案例也有很多。产业基础、人才储备、数据资源都不强的贵州,硬是把大数据做成了千亿级产业;合肥不产芯片却将“芯屏汽合”搞得风生水起……不难看出,当创新能够定义资源而非被资源定义时,“无中生有”的产业创新不再是奇迹,而已成为新常态。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放弃一切传统产业,大搞“无中生有”的产业创新,而是要勇于打破“产业应该依赖资源发展”的思维定式,善于发现“产业可以怎么样”的全新可能,尤其对于那些资源禀赋薄弱的地区。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当前,产业发展的关键约束已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定义”,而且未来产业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为创新定义能力的竞争。在这条“游”出天山的冷水鱼身上,我们看到了新疆产业创新的无限可能。以更大力度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持续以数据要素激活产业动能、以技术资源突破发展边界、以商业模式创造新的价值,新疆大地“逆天改命”的产业奇迹必将不断涌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