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政协聚焦文化润疆汇智聚力——创新+融合 让文化“潮”起来
【民主视线】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艳芳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如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如何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日前召开的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政协常委、委员及基层政协代表紧扣“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助力文化润疆”主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新疆文化繁荣发展凝聚智慧与力量。
守正创新 赓续文脉
最近,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青年演员李敏凭借秦腔《焚香记》摘得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新疆戏曲演员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这是新疆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以创新激活传统艺术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正如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张旭所说:“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守正是根基,创新是灵魂!”
聚焦体制机制创新与文物资源活化利用,自治区政协专题调研组深入调研后发现,当前文化润疆成果丰硕,但仍面临体制机制滞后、市场化不足、跨界人才短缺等挑战。如何破局?
“首先要完善激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探索打通区域和部门界限,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张旭建议,运用AI技术梳理中华文化符号,构建多维度新疆文化数字图谱;运用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同时建立数字化营销矩阵,建设“新疆文创”直播基地,强化产学研协同,定向培养考古数字化等复合型人才。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守护文明根脉。
吐鲁番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馆”和丝绸之路文明交汇的“历史档案馆”,其考古发掘与保护工作尤为关键。
自治区政协常委、吐鲁番学研究院院长艾里肯·巴拉提说,吐鲁番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206处,但人才匮乏等问题使保护任务艰巨。他呼吁,将吐鲁番区域考古全面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强化科研力量,组建高昌考古工作站,以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遗址为重点开展长期研究,并对周边石窟寺等进行分层级考古和多学科研究,全面梳理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让“冷门绝学”热起来。
文化遗产的丰厚滋养,为文艺创作的创新转化提供了不竭源泉。
从刘亮程以《江格尔》为背景创作的《本巴》斩获茅盾文学奖,到舞蹈《爷爷的萨玛瓦尔》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再到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火爆出圈并荣获多项大奖……一批批优秀作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用心创作。”刚刚出版散文集《春风十里》的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文联《民族文汇》杂志社主编阿依努尔·毛吾力提结合自身经历呼吁,建立文艺工作者基层联系点制度,设立重大主题创作专项资金,实施传统艺术振兴计划,让新疆这座文学富矿不断产出精品力作。
培根铸魂 以文化人
文化润疆,“润”的是人心,强的是根基。
“大中小学思政课必须‘一盘棋’!”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教育厅财务核算中心副主任阿依早热·阿不力提甫的建议切中要害。
她表示,以文化润疆赋能思政课教学,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路径。应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链条式”课程体系,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下衔接、前后贯通,确保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同时,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以及红色旅游景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转化为思政“活教材”,凝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育人合力,真正做到培根铸魂。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效正在显现。
自治区政协常委、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古力巴哈·买买提力动情分享:“前不久,我去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调研时遇到两个小讲解员,他们用流利的普通话生动讲述护边员事迹,并表示长大也要做护边员,守卫好祖国的边防线。我当时热泪盈眶,这么好的孩子,不就是这些年我们思政教育取得的成果吗?”
除了课堂教育,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浸润心灵、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建议打造“书香新疆 阅读天山”文化品牌,以新疆全民阅读大会为平台,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健全优秀阅读产品生产激励机制,依托“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等重点项目,打造更多原创图书精品……
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少数民族出版基地)党委书记李翠玲呼吁,以“天山文学奖”为平台,鼓励新疆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还要整合阅读资源,建立全疆性的数字阅读平台,在公共场所开辟更多阅读空间,为群众提供阅读便利。开展好“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让书香浸润乡村牧区。
数字赋能 文旅焕新
文化力量乘“数”而上,产业融合向新求质。当下,数字浪潮正深度重塑文化生态,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激活新疆文化遗产价值,促进文旅产业升级?
自治区政协常委、新疆互联网界联合会副会长岳峰提出,建立“中华文脉新疆标识”数据库,实施“百项非遗活化计划”,建设“云端文博馆”,让千年文物借助数字技术“开口说话”,让非遗技艺从舞台走进大众生活。加速推进文物古迹数字化进程,引入3D扫描、AR导览等前沿技术,为游客创造更丰富的沉浸式文化感知体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5—2030年)》近期发布,提出未来6年,新疆将打造万亿元级文旅产业集群,力争到2030年,新疆年度接待旅游总人数超4亿人次。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自治区政协常委侯汉敏认为,要落实好规划要求,促进文旅体全方位融合、全链条拓展、集群化发展。
她建议,升级“游新疆”平台功能,推动文旅业态数据互联互通,构建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的文旅智慧中枢,深化产业链主体协同合作,开展精准营销。持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培育自驾旅游、铁路旅游、低空旅游、跨境旅游等新业态,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等品牌。出台更多文旅消费惠民举措,增加大型活动供给,突出“全季旅游”。还要健全自驾旅居营地、驿站等设施,建立“新疆礼物”旅游商品库,释放文创产业与旅游商品开发潜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馆仅一个多月,龟兹博物馆便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跃成为新晋热门打卡点。
“要抓住这一契机,全力推动龟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建设。”政协阿克苏地区工作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常玉轩认为,要积极开发龟兹文化元宇宙平台与数字藏品,以打造“丝路遗珍·千年龟兹”文物主题游径为核心抓手,推进克孜尔石窟等创建国家5A级景区,吸引客流,打造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让龟兹文化成为新疆文旅的金字招牌。
筑牢守正创新的文化根基,共探文旅融合与科技赋能路径,这场聚焦文化润疆的智慧碰撞,凝聚起共促文化繁荣的广泛共识:随着文化润疆的深入推进,文化活水将持续滋养新疆沃土,催生出更加绚丽的文明之花,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