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洞察丨边关“草链”交响曲——以草破题的吉木乃实践
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夏日的吉木乃草原,晨曦初露,一辆辆满载苜蓿方捆的重型卡车引擎轰鸣。卡车旁,位于吉木乃县万驼园的4万亩集中连片苜蓿生机勃勃,这片昔日“风吹石头跑”的沙化土地,如今已成为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企业竞相采购牧草的“黄金牧场”。
这片土地的巨变,源于吉木乃县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以饲草产业为突破口的不懈探索。6月30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北疆组成员来到吉木乃县,实地探访这座边境小城如何以草破题,开启绿色发展新篇章。
在吉木乃县万驼园,4万亩连片苜蓿地头茬收割后焕发新生,牧草繁茂葱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摄
选定破题之钥
吉木乃县境内51.34%的土地沙化,是我国沙漠化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之一。同时,作为传统畜牧大县,全县拥有905万亩天然草场,却面临着“守着草场缺草料”的尴尬局面。草场退化,牧草稀疏,产草量低,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需求,养殖户不得不高价从外地采购草料,这极大制约了当地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农牧民增收致富。
2024年1月,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第2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杨海军来到吉木乃县,如何在生态脆弱地区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平衡,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重大课题。“刚到这里时,看到退化草场上稀疏的植被和远处移动的沙丘,心里特别难受。”吉木乃县委副书记杨海军回忆。
凭借在中国科学院多年的科研经验,杨海军深知科学决策是破题的关键。他带领团队邀请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新疆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调研组开展实地调研。最终,饲草产业被定为破题的钥匙。
这一抉择蕴含三重深刻考量:从生态修复角度,苜蓿等牧草堪称天然的“生态工程师”,其强大的固氮能力能有效改良土壤,发达的根系网络可固沙保水,对修复退化草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产业发展角度,优质饲草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芯片”,市场需求旺盛,发展饲草产业既能满足本地畜牧业需求,又能形成外销优势;从资源禀赋角度,吉木乃县拥有广袤的天然草场,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这一基于科学调研和系统论证的决策,迅速凝聚了共识,吉木乃县以饲草产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拉开序幕。
在吉木乃县万驼园4万亩连片苜蓿地里,大型直升式喷灌机正进行喷灌作业。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摄
三重效益显现
2024年5月,在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1500亩天然草原免耕补播改良和生产力提升试点在吉木乃县展开。试点成功坚定了全县发展饲草产业的信心。2025年,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新牧4号与新疆乡土生态草混播修复荒漠草原的技术推广示范”在吉木乃县全面铺开,4万亩集中连片苜蓿免耕补播地迅速成型。
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博介绍,免耕补播保留了原生灌木根系,既减少水土流失,又为新草种提供天然防风屏障,使苜蓿成活率从传统播种的60%提升至85%。
科技的力量在草原上绽放出惊人生命力:采用免耕补播技术后,水分利用率提升30%以上;补播区域植被盖度由项目实施前的不足30%跃升至8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氮磷钾养分循环效率大幅改善,曾经裸露的沙丘逐渐被绿色覆盖。
生态改善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通过混播,优质饲草一年可收割四茬,亩产干草超1000公斤,产量较传统草场提升10倍。吉木乃苜蓿因蛋白含量高、品质优良,市场价格达到每吨2000元,远超普通饲草的价格。饲草种植、加工、运输等环节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昔日的生态痛点变成了经济增长点。
走进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吉木乃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投资6300万元建设的3.76万平方米饲草储备库内,牧草整齐排列。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摄
编织跨境“草链”
走进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吉木乃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投资6300万元建设的3.76万平方米饲草储备库,成捆的牧草整齐排列。
现在,杨海军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打造立足当地、服务周边、辐射中亚的优质饲草集散地。根据相关规划,吉木乃县计划在未来几年将人工牧草面积扩大至28.5万亩,进一步提升饲草产业规模和效益。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边境贸易政策,吉木乃县积极开展跨境农业合作,利用境外土地和水资源种植苜蓿,形成“境外种植+境内加工”产业模式,预计年进口饲草15万吨。通过整合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该县致力于打造辐射中亚的优质饲草集散地。
昔日风沙呼啸的边境小城,正以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践,书写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务实答卷。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