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解析丨“一个人的剧场”照亮一群人的晚年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琳
在奎屯市,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演员,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怀揣着爱心,把舞台搬到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为他们送上专属演出。
这便是奎屯市“一个人的剧场”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是中央社会工作部倡导的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机制的有益实践。它以党建引领,由专业社工机构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执行。
“一个人的剧场”,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穿透孤独,照亮了社区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7月2日,“一个人的剧场”志愿者为居民表演节目。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琳摄
专属剧场填补“精神空巢”
7月2日,“一个人的剧场”志愿服务队的5名志愿者来到奎屯市乌鲁木齐西路街道金波园社区居民李英家中。客厅里,李英和丈夫眼神中满是欣喜与期待。李英的丈夫因行动不便,4年未出过家门,她也因照顾丈夫从未外出看过实景演出。
随着主持人清亮的声音响起,演出正式开始。一名志愿者深情演唱《母亲》,动人的歌声、悠扬的旋律让老人眼角湿润。歌曲唱罢,志愿者与老人紧紧相拥。随后,伴随着婉转悠扬的葫芦丝声,志愿者朗诵起《我们的社区真美丽》。而当志愿者唱起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时,老人打着节拍同声相和,嘹亮歌声在房间回荡。
从去年5月8日志愿团队初次上门演出算起,这已是老两口观看的第五场演出,每一场演出都深深印刻在老人心中。临别时李英轻声说:“上次演出后,我和老伴儿高兴得半宿没睡着。”
“一个人的剧场”志愿服务项目源于一次民生调研。2024年初,乌鲁木齐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何勇东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辖区独居老人普遍存在“精神空巢”现象。“有一位老人因腿疾很久没出过门,却把社区发的节目单当宝贝,压在桌子上的玻璃板下。”何勇东翻开调研笔记,其中一页画着醒目的红圈:如何让高龄老人不出门,也能享受到文化服务?
“把舞台搬进老人家里!”在街道党员大会上,乌鲁木齐西路街道“常青藤”志愿服务宣讲队队员韩舒翔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韩舒翔说,2023年,当奎屯市心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组织带领“常青藤”志愿服务宣讲队成员,协助金波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送餐时,老人们总是拉着志愿者聊上半个多小时,他们渴望有人倾听,渴望得到陪伴。正是这份对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深切体察,催生了“送演上门”的精准服务模式。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一个人的剧场”应运而生,专为无法出门的老人开展送上门的文艺演出。
每周,5人小分队至少走进两户老人家中,送去歌曲、舞蹈、快板等表演。“‘一个人的剧场’让老人真正感受到‘高龄不老,独居不孤’。”韩舒翔说,截至今年6月底,志愿团队累计开展上门送演活动176场次,服务范围已从乌鲁木齐西路街道辖区辐射至整个奎屯市。
7月2日,“一个人的剧场”志愿者为居民表演节目。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琳摄
量身定制演出节目
“咱先唱段《花木兰》!”志愿者侯玉芳手腕缠上红绸,嗓音清亮如泉,“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腔刚起,金波园社区居民、76岁的贾玉娥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手指随着节奏轻敲膝盖——这是她年轻时最爱听的戏。这位行动不便的老党员,6月28日下午刚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一个人的剧场”志愿服务队便为她量身定制了党建主题节目。
当《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诗歌朗诵声响起,贾玉娥不由自主地挺直腰背,右手轻抚胸口。紧接着,志愿者相继表演了口琴独奏《我的祖国》、葫芦丝独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当大家合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时,老人也唱起来,声音响亮,唱到“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她右手猛然举起——宛如当年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那一刻。
演出结束,贾玉娥拉住侯玉芳,往她手心塞了颗糖,轻声叮嘱:“下次来,唱《穆桂英挂帅》好吗?”
志愿者王新民将这一要求写在记录本上。“我们针对老人喜好设计节目,哪怕只有一个观众,也认真对待。”王新民说,每演完一场都会根据老人的喜好、要求,以及现场观察到老人对某类节目的反应,调整下一次演出的节目单,力求每次演出不重样。
在演出时,专业社工机构扮演着“隐形导演”角色。奎屯市心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杨金法引导志愿者用“生命故事访谈法”挖掘老人需求,倾听老人的心声,聆听他们的故事,让老人们在回顾人生经历、叙说生命故事中,重新感受到人生价值。老兵王兰锁被邀请到金波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做了光荣传统演讲。当志愿者为潭风保老人唱起《红星照我去战斗》,老人撑起病体行了个军礼:“这是我老伴当年上战场前最爱唱的歌。”在金波园社区居民高山家中,看到他回忆知青岁月的手稿时,杨金法建议将其创作成情景剧进行演出。
队员的装束和表演节目也经过一番设计。善于宣讲的王新民、韩舒翔是一副老红军的装扮,于峰口琴独奏《我的祖国》,楚玉巧吹葫芦丝,严惠玲跳民族舞……
“社区提供需求清单,社工专业策划,志愿者就送演上门。”杨金法说,除了文艺演出,红色故事与惠民政策也融入其中。针对老人身体状况,每场演出控制在三四十分钟。
7月2日,“一个人的剧场”志愿者与居民合影。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琳摄
永远演下去
运作一年多,覆盖108户家庭,演出176场次,“一个人的剧场”生命力何在?
“党建引领,50%队员是党员,红色基因是内在驱动。”奎屯市党委组织部组织科负责人吴涛点出关键。街道设立的基金会为项目提供了支持,专业社工机构的指引与辅导也不可或缺。乌鲁木齐西路街道成立了“爱在乌西”慈善公益联合会,通过募捐慰问老年人、资助困难群体。奎屯市心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也把争取到的政府孵化项目部分经费,用于为社会组织牵头人发放补贴、表彰优秀队员等。
“一个人的剧场”志愿服务项目的主力是由专业社工机构孵化、在街道备案注册的“常青藤”志愿服务宣讲队。这支由63名老党员、退役军人和热心群众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精心挑选出十几名能歌善舞、善于沟通的志愿者组成了“一个人的剧场”志愿服务队,队员都是退休人员。他们以“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模式,从被关怀者转变为关怀者,在志愿服务期间找到了成就感与快乐。
72岁的严惠玲是一名党员,她在参加志愿服务后学会了跳新疆舞。当她为103岁的老人跳舞时,看到老人眼中的光亮,深感自己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82岁的于峰每完成一场演出,感觉“比领养老金还开心”,如今他已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奎屯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吕晓欢说,“一个人的剧场”以精准“滴灌”填补了高龄、独居老人的精神陪伴空白,成为政府服务的柔性延伸。该项目探索形成了“党建+社工+志愿服务”的基层治理新样板,其社工机构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自主创设服务项目的进阶模式已在当地推广。
吕晓欢坦言,提升老人精神慰藉服务的质量仍有空间。下一步将重点争取资金支持、壮大服务队伍、完善服务机制,并依据老人需求动态优化节目单,推动“一个人的剧场”向更专业、更持久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