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飘过70年⑥丨天山深处唱响《牧马之歌》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当第一缕晨曦染红巍峨的天山雪顶,毡房门帘轻启。矫健的牧马少年跨上心爱的枣红马,怀抱冬不拉,清脆歌声应和着蹄音,驱赶如云马群,奔向水草丰美的山脚。夕阳西沉,弯月如钩,少年踏着野花芬芳归来,篝火旁奶茶飘香,冬不拉琴弦拨动,欢声笑语在草原夜空回荡……《牧马之歌》的音符,如天山融雪汇成的溪流,清澈欢快地淌过70余载光阴,成为铭刻在几代人心中的不朽经典。
时间回溯到1954年春天。怀揣着“学习各民族音乐”热望、已在新疆生活数年的年轻作曲家石夫,正深入伊犁河谷采风。一次,他与一位哈萨克族牧民朋友相约,骑马前往30里外的乡镇观影。归途中,骤雨突至,狂风裹挟雨柱倾盆而下,山路泥泞湿滑。突然,胯下马匹失蹄,将石夫重重掀翻在地!受惊的马儿向前狂奔,瞬间消失在茫茫雨夜。孤立无援、浑身湿透的石夫,心沉谷底。绝望之际,奇迹出现了:那匹已跑远的马,竟在滂沱大雨中停下脚步,伫立原地,引颈发出悠长而焦灼的嘶鸣!“它知道主人落马了!”多年后,石夫依然感慨万分。这穿透风雨的嘶鸣,成功唤回已走远的朋友。朋友循声折返,将石夫救出困境。
翌日清晨,天空湛蓝如洗。牧民们驱赶马群出圈,骏马昂首嘶鸣、剽悍健美的姿态,与昨夜雨中那匹坐骑的身影在石夫脑海中重叠、升华。对草原、骏马与哈萨克族牧民生活的深厚情感,瞬间化作奔涌的乐思。那“太阳刚从天山爬上来”的壮美晨景,“牧马少年走出毡房外”的勃勃生机,“骑上我的枣红马,带上冬不拉”的洒脱自在,以及“马儿依在山坡吃青草,我在山顶四周瞭一瞭”的悠然自得,连同山下“挥手对我笑”的挤奶姑娘——鲜活生动的草原生活图景,在石夫笔下一气呵成,跃然纸上。《牧马之歌》,正是他用浸透深情的音乐语言,对草原生活最鲜活、最动人的速写。每个音符都饱含牧场阳光与青草的芬芳,每句歌词都跳动着马背民族的豪迈与细腻。
这曲《牧马之歌》很快在歌曲刊物发表,如春风般迅速在群众中传唱开来。那带着草原露珠般清新气息的旋律,也深深吸引了当时崭露头角的歌唱家李光羲。1957年,他满怀激情地将这首歌带上中央歌剧院的巡演舞台,从西安唱到成都,足迹遍布10余座城市。《牧马之歌》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征服无数听众,成为李光羲艺术生涯中的璀璨明珠。“首唱就能流传开一首歌,我们管这叫‘抱了个金娃娃’!”这“金娃娃”不仅是一首歌,更开启了李光羲与石夫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情缘。
70年光阴流转,草原牧歌在新时代奏响更恢弘的和声。今日新疆大地上,马产业插上科技之翼,伊犁马佩戴电子芯片“护照”,构建起可追溯的良种基因库。从石夫笔下生灵有情的动人瞬间,到如今“码上畜牧”的智慧图景,牧歌与芯片同频,传统与现代在草原交响。截至2024年,全疆115万匹骏马中有50万匹在伊犁河谷扬鬃驰骋,恰似歌中“匹匹肥又壮”的马群穿越时空而来。科技为传统牧歌谱写着崭新乐章,而人与马之间相携相依的情感纽带,始终如《牧马之歌》所咏唱的那般纯粹炽热。
草原深处飘荡的《牧马之歌》,早已不只是一段旋律。天山明月听过,草原长风传过,无数牧人的心弦应和过——它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脉搏,那马蹄踏碎野花的节奏,那奶茶般醇厚的生活欢歌,始终在天地间自由回旋,在代代传唱中焕发新生。
这匹从暴雨中诞生的“音乐之马”,挣脱了时光缰绳,依旧在天山南北自由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