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力量丨助人脚步不停 滚烫爱心不减
——记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米合日尼沙·卡德尔家庭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艳芳
“老头子,还记得七八年前我们帮过的那个到河里游泳受伤落下残疾的小伙子吗?我最近老想起他。”“他好像搬家了,我去打听打听,过段时间咱去看看。”近日,在新和县新和镇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新和县税务局退休干部米合日尼沙·卡德尔和老伴艾买尔·依明的对话,满是温暖与牵挂。
米合日尼沙的母亲曾是阿克苏地区儿童福利院的老师,她自幼跟随母亲在福利院生活,和各族孩子一同成长。过年发压岁钱、帮孩子们洗澡、教他们知识……目睹母亲善举,米合日尼沙心中种下爱的种子。如今,当年福利院的玩伴成了她的好姐妹。其中一个姐妹的丈夫离世,她又身患癌症,米合日尼沙这些年尽己所能接济她、鼓励她,帮助她渡过难关。
1998年米合日尼沙退休后,夫妻俩携手投身公益。20多年来,即使在家庭遭遇重重困难时,也未曾停下助人的脚步。
2006年冬天,一场大火烧毁了他们的房子,所有家当付之一炬。紧接着,小女儿突发心脏病离世,留下5岁的外孙女。米合日尼沙自己也突发心肌梗死,差点丢了性命。就在家庭陷入绝境时,单位的同事们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不仅去医院看护,还捐款帮他们重建新家。出院那天,米合日尼沙暗下决心,要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2012年,邻居栗续城因车祸双腿残疾,一家老小没了收入,生活艰难。米合日尼沙时常去探望,送生活用品,还主动帮忙接送栗续城的孩子上下学。她还联系专业师傅教栗续城汽车修理技术,自掏腰包买汽修工具,帮他开起修车店,让他重拾生活信心。两个家庭也因此紧密相连,虽无血缘却胜似亲人。
女孩卢婷婷因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家庭困难,差点放弃学业。米合日尼沙和老伴及时伸出援手,像对待自己亲孙女般关心爱护,直到2023年,卢婷婷读完大学。十多年的关爱,让卢婷婷立志成为像米合日尼沙奶奶一样的人,去帮助更多人。
20多年来,米合日尼沙和老伴将一半以上的退休金用于助困助学。但一家人的力量毕竟有限,米合日尼沙萌生了成立志愿服务队的想法。
一捧水能浇灌一棵树苗,挖渠引水就能浇灌一片树林,把爱心聚起来,就能为更多人点亮希望。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
成立初期,服务队力量薄弱。为了节省费用,家里的电动三轮车成了米合日尼沙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老伴也成了她的专职司机。在他们的感召下,“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到400多人,大家跟随米合日尼沙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多场次,受益人数达1900多人次。她发起爱心活动,为白血病患儿募集医药费30多万元。
米合日尼沙夫妻俩生活节俭,对需要帮助的人却出手大方。他们不仅主动联系社区,为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为孩子们送去衣物和文具,灾害发生时更慷慨解囊。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米合日尼沙第一时间捐出两个月退休金。
在米合日尼沙家庭的带动下,新和县新和镇滨湖社区“爱心妈妈”工作室、新和县税务局“爱心妈妈”党团服务队相继成立,越来越多的青年党员、团员加入这场爱心接力。
这些年,米合日尼沙和老伴帮助过的人太多了,他们已无法说出每位受助者的名字,但是夫妻俩依然能清晰回忆起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眼中闪烁的光亮。
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对他们而言既是荣誉,更是继续前行的动力。“我跟老伴76岁了,助人为乐已深深刻入脑子里,根本停不下来!只要还能动,我们就要把公益做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米合日尼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