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遇见丨最暖心的守路人
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逯风暴
风雪交加时,他们驾驶除雪车逆风而上清除路面积雪;救助被困人员时,他们扶老携幼在狂风中趔趄而行;安置被困群众时,他们让出自己的床铺,只为让大家好好休息一晚。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蜿蜒绵长的公路上,哈密公路发展事业中心巴里坤养护所除雪保通基地应急抢险队员用热情暖化风雪,守护公路畅通和过往群众安全。
7月6日,哈密公路发展事业中心巴里坤养护所除雪保通基地应急抢险队员在整修路肩边坡。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逯风暴摄
7月6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北线采访团来到巴里坤养护所,近距离感受这群最暖心守路人的工作日常。
41岁的赛尔江·贝宝是个腼腆的中年人,坐在记者面前很紧张,讲起话来磕磕绊绊,说到自己在风雪中除雪、救助的事,他才放松起来。
巴里坤养护所承担着县域内普通国道、专用公路等3条线路总计290余公里的公路养护、应急保通等任务。冬季时,巴里坤年平均降雪30次以上,而国道335线下涝坝区域又常刮大风,风携裹着雪就形成了风吹雪。
“风雪中能见度非常低。”赛尔江无法用数字表述,“这么说吧,我打开除雪车的玻璃,手伸出去后,都看不到手指。”
就算摸索着,也得连夜把路面的积雪清掉,毕竟途经国道335线的大货车很多,一旦交通中断,带来的影响非常大。
赛尔江清楚地记得,前年12月,一场大风造成的风吹雪阻断了道路,路面积雪1米多厚,国道335线上200多辆车被堵,被困驾乘人员较多。
先救人。赛尔江驾驶除雪车一米一米地前进,先推出一条供人行走的路。到了受阻车辆跟前,他打开车门下车,还没站稳就被风吹得一个趔趄。
风太大,赛尔江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他和同事戴振伟、吐尔塔生三人手拉手,互相搀扶而行。“感觉有11级大风,一个人根本没法走路。”赛尔江说。
走到被困车辆前,他用力拉开车门,车后排坐着一位老人。扶下老人,赛尔江和戴振伟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胳膊慢慢走向救援车辆。
狂风吹来,三人被吹得连连后退。雪沫子顺着衣领灌进来,身上被冻得发疼。
这可不行。吐尔塔生向同事打了一个手势后趴到地上,匍匐前行回到救援车上。拿出一捆绳子,一头绑在车上,一头绑在自己腰间,随后又爬到赛尔江身前。
把绳子绑在几个人腰间,他们顶着风雪,拽着绳子、弯着腰,慢慢走到救援车上。
那一晚,赛尔江和同事们把被困人员一个接一个地带到救援车上,再转运至养护站内。
养护站里挤满了人,会议室、办公室、餐厅都腾了出来供人们休息。老人和孩子精神不济,困得直打盹。
“睡我的床吧,我跟同事凑合一会儿。”戴振伟打开自己的宿舍门,先让老人和孩子躺下来。
其他队员见状,也让出了自己的床铺。大家有的在除雪车里眯一会,有的拉张垫子躺到走廊里睡上一会儿。
“这就是我的工作,得干好它。”赛尔江的嘴里,永远蹦不出华丽的词语。这份朴实,也是所有除雪保通基地应急抢险队员们共同的品质。
寒冬过去,夏季时节,除雪保通基地的队员们也没有休息,而是扛起铁锨回到路上,修补路面裂缝、修复损坏护栏、巡查道路等。
对公路养护职工来说,守好脚下路,就是守好千万人的回家路。一年四季,无论雨雪,他们用坚守与奉献书写着最暖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