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第一次⑩丨第一所综合大学
【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1960年3月21日,《新疆日报》头版以通栏消息宣告:《自治区第一所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大学新疆大学动工兴建》。
奠基现场,自治区领导挥动十字镐,为主楼挖下第一镐冻土。镐落声起,掌声如雷——新疆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基石,就此深深嵌入这片土地。
七个月后,新疆大学宣告正式成立。《新疆日报》激情澎湃地欢呼:“欢庆这所为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各民族建设人才的新学府诞生!”
铅字如新,将这一历史性的“第一次”,镌刻进新疆高等教育的扉页,也写入自治区70载波澜壮阔的编年史。
“第一次”,是破茧而生。回首1924年,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北梁博达书院挂牌;1935年它更名为新疆学院,共产党人俞秀松、林基路在此播撒革命火种,被誉为“抗大第二”;至1949年和平解放,学院仅余教师七人、学生三百,校舍残破,仪器寥寥。短短十年,天山脚下,一所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大学破土而出。1960年招生简章上,第一次出现“新疆大学”的名称。
“第一次”,是跨越鸿沟。1960年开学典礼上,维吾尔族姑娘帕提古丽第一次走进大学阶梯教室,她的父亲曾给地主扛长工;哈萨克族青年塔西肯第一次触摸电机模型,他曾是阿尔泰山区的牧羊娃。从“一架坏显微镜”到“80多个实验室”,从牧民之子哈孜肯成为史地系副主任,到哈萨克族教师吾吉汗五年学成归疆开课,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25所高校伸出援手,到清华大学的教材包裹源源不断寄往边疆。第一次,新疆有了自己培养的大学教授方阵。
“第一次”,更是精神接力。1978年,新疆大学首度跻身全国88所重点大学;1997年,昂首进入“211工程”;2017年,荣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国家“部省合建高校”;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每一次跃升,都是“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精神在新年轮中的铭刻。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的仇素芹踏上西行列车,将青春永远留在了天山脚下;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将实验室搬进塔克拉玛干,把论文写进油气喷涌的轰鸣中。
2024年金秋,百年校庆的钟声敲响。校园里的解放楼、校史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如一部立体史书,将最初的星火绵延成今日的漫天霞光。4790亩沃土、39774名各族学子、2102名专任教师、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这些数字,不再是简单叠加,而是无数“第一次”累积而成的时代高度。
站在70年的历史坐标回望,新疆大学的每一个“第一次”,都与国家脉动同频共振: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工业人才,学校便设立机械、电机、化工系;西部大开发呼唤科技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拔地而起;“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研究目光投向中亚,校地合作基地扎根霍尔果斯口岸。
从1924年到2025年,从“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到“新疆大学”,从“抗大第二”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研究型一流大学”,每一个“第一次”都是新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交响。七秩峥嵘,弦歌不辍;百年树人,初心弥坚。新疆大学以无数个“第一次”,铿锵作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站在新百年的门槛上,林基路创作的校歌《我们正青春年少》再次响起,这所大学仍在用行动书写答案:让更多“第一次”在天山南北破土而出,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