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飘过70年⑩丨冰峰绝响 战友长歌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当我离开他的时候,好像那哈密瓜断了瓜秧……”
《怀念战友》的旋律,宛若帕米尔高原永不消融的冰雪,纯净而厚重。它以深沉的眷恋、悠长的音韵,在岁月长河中流淌,如春风化雨,滋养着一代代天山儿女的心田,让人心弦震颤,泪湿衣襟。
1961年8月,作曲家雷振邦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深入帕米尔高原体验生活。他走进哨所、村落,探寻民间音乐宝藏。热闹的巴扎上,欢快的维吾尔族歌舞吸引着他;乐师手中乐器奏响的独特音符,让他驻足聆听,用心记录每一个节奏的起伏。他与塔吉克族牧民一同放牧高原,倾听辽阔天地间的放歌。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旋律,成为他创作不竭的灵感源泉。
看过《冰山上的来客》的观众,无不被一班长壮烈牺牲的场景所震撼。手握钢枪屹立冰山的刚毅身影被冰雪凝固,此刻,悲壮深情的《怀念战友》旋律骤然响起,直击心灵深处。
歌曲的筋骨,深植于新疆民族音乐的血脉。整首作品音域相对集中,切分节奏反复出现,长音部分多用倚音装饰——这些恰是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音乐常用的元素。“独它尔”这一维吾尔族传统乐器的运用,更添浓郁的地域色彩。唱及故乡与恋人,曲调舒缓深情,优美流畅,如泣如诉;当唱到“亲爱的战友,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的高潮时,激越旋律如冲破冰封的雪水,瞬间奔涌心间。英雄们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在旋律中化作潸然泪下的悲壮,让人痛切感受到战友间生死离别的刻骨铭心。此刻,热瓦普的苍凉与手鼓的铿锵交融,弦音如呜咽溪流,载着锥心之痛在冰峰深谷间回荡。“谱下最后一个音符时,父亲再也无法抑制情感,泪水夺眶而出,打湿了那一行行浸染着战友情深的五线谱。”雷振邦的女儿雷蕾回忆道。
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李前宽每每谈及此曲都情难自抑:“一个个高八度的叠加,震撼人心!作曲家雷振邦太了不起了,他用旋律直扣你的心弦。”这震颤的心弦,正是雷振邦以生命体验熔铸的艺术真谛。这首由雷振邦作曲、雷振邦与赵心水联袂作词的歌曲,赋予了《冰山上的来客》中冰山哨所以温度,为牺牲与忠诚谱写了最动人的注脚。
岁月留声,昆仑传情。
这首经典之作历经半个多世纪,依旧撼动人心。它早已超越旋律本身,化作一座精神的丰碑,凝聚着边疆战士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他们告别亲人,远离故乡,驻守在冰天雪地的边防哨卡,以血肉之躯筑起国防长城,甚至奉献生命。
《怀念战友》自诞生之日,便超越了电影插曲的范畴,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不朽的情感印记。2005年7月5日,它荣膺“中国电影百年百首金曲”,这是历史的铭记,更是永恒的回响。从李世荣的原唱,到无数歌唱家的深情演绎,这首歌传唱不息。它让我们铭记,在遥远的边疆,无数战士曾用生命守护家国安宁,无数情谊在风雪中凝结成永恒。
正如帕米尔高原的冰雪融水滋养大地,在歌声飘过的70年里,《怀念战友》始终是新疆大地上最动人的旋律,震撼心灵、激励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