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匠心丨她带领学生探寻景泰蓝的魅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沈祖孝
“别急,掐丝要注意细节,填彩砂要均匀细致,慢慢来。”暑假里,王海娟依旧忙碌,常常在线不厌其烦指导学生制作景泰蓝。
作为乌鲁木齐市第二小学美术教师、天山区教育局美术兼职教研员,王海娟从事美术教学已20多年。如今,她还是学校景泰蓝艺术工作坊的负责人。
一次机缘巧合,王海娟与景泰蓝结缘。2019年,她赴深圳交流学习时,偶遇非遗传承人展示掐丝珐琅技艺。“传承人高超的技艺和精致的展品深深吸引了我。”王海娟当时便萌生了学习这门技艺的念头。
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细扁铜丝在铜胎上掐出图案,填入珐琅釉料,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成品晶莹润泽、鲜艳夺目。因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且釉色多蓝,故得名。
制胎、掐丝、点蓝……每一件景泰蓝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承。此后,王海娟潜心关注掐丝珐琅技艺,不放过任何学习细节。
7月30日,王海娟在线上指导学生。闫书崭 摄
回到新疆后,没有专业指导,她便钻研资料、跟学网络教程,并不时请教深圳的老师。凭借热爱与执着,她的技艺日渐纯熟。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为了响应这一号召,乌鲁木齐市第二小学决定成立景泰蓝工作坊,由王海娟和美术老师周海英教授学生景泰蓝制作技艺,让学生在制作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筹备初期,困难重重。王海娟发现,新疆并没有景泰蓝制作的原材料。于是,她在网上四处搜寻供货商,对每一种材料都反复比对,经过无数次尝试和筛选,她终于组合出一套适合小学生使用、物美价廉的校园景泰蓝材料包。
然而,针对小学生的景泰蓝教案毫无先例可循,如何将复杂的工艺简化,成了王海娟面临的又一难题。为此,她前往北京,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经验和心得,触摸景泰蓝工艺脉络。
回到住处后,她又查询大量资料和视频,反复观看教学影像,一点点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她把学到的技法拆分成简单步骤,不断琢磨适合学生的操作方式与教学方法,经过努力,终于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法。
2022年3月,学校景泰蓝艺术工作坊正式成立。每周的美术和社团课上,学生们都会满怀期待走进工作坊,体验掐丝珐琅等制作技艺。描图、上胶、捋丝、掐丝、点蓝……每个步骤,学生们都全神贯注,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每周,我都特别期待景泰蓝制作特色社团课。在课堂上,老师不仅传授我们掐丝珐琅等制作技艺,更让我感受到了非遗的艺术魅力。”学生孙一芸说,长大后,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保护非遗、传承非遗。
在王海娟看来,非遗传承贵在创新。3年来,她不断汲取灵感,更新材料与教学内容,推动景泰蓝从传统技法向多元表达转变。学生作品题材范围已从基础掐丝点扩展至工笔花鸟、二十四节气、龟兹壁画、本地风光及传统纹样。她还将传统与现代设计结合,创作载体从平面延伸至立体,在紫砂壶、碳盘、瓷器等物件上创作,赋予古老技艺新生机。
课余时间,王海娟常带学生参加各类传统美术工坊展示活动,参与乌市教育系统的“艺览造物工坊”项目,让学生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她还组织学生带着作品走进新疆美术馆、新华书店等地,在更多孩子心中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如今,景泰蓝工作坊已培养了200多名学生,许多学生的作品多次在乌市教育局、天山区教育局等单位举办的各类传统文化展示中获奖。王海娟还在各类美术教师培训活动中,将景泰蓝工作坊创建与实操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全疆美术教师。
以匠心守护传统,用创新点亮未来。王海娟表示,她将坚守初心,在非遗传承路上继续前行,让景泰蓝在传承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