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水看新疆丨“58座半” 幸福水长流和田
【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
俯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8月6日摄)。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邹懿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加孜拉·泥斯拜克
“我志愿做人民的水利勤务员,献身于西北的灌溉事业……”8月6日,“治水兴水看新疆”主题采访团队在王蔚同志纪念馆,看到王蔚曾写在日记本上的这段话。
如今,王蔚虽已远去,但和田人民对他的感激之情绵长不绝。他“水利为民”的初心,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
33年为和田引来甘泉
王蔚原籍甘肃,1951年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响应号召来到新疆从事水利工作。1958年,自治区启动灌区改造工程,33岁的王蔚主动请缨,前往当时水利条件最薄弱、环境最艰苦的和田地区工作。
彼时,和田虽有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两条源于雪山的河流,却无一座水库。仅有的190条土渠灌溉效率低下,灌溉面积仅12.6万公顷,利用率约15%。面对当地群众受困于干旱、风沙与洪水的艰苦生活,王蔚深感忧虑。
“要为和田人民引来幸福水!”他立下誓言。王蔚带领团队白天跋涉沙丘戈壁、深入村舍实地踏勘,夜晚查阅资料、整理笔记,迅速提出了引蓄结合、防渗结合与改进灌溉结合并平田整地的“三结合”治水方案。他亲力亲为,指导村民规划条田、修建闸口和防渗渠道。
在和田工作期间,王蔚主持设计了24座永久性渠首、58座半水库、75座电站、2万多公里渠道。他23次深入昆仑山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攀爬山地逾千次,行程累计9万多公里,用158个笔记本记录了300多项水利工程和36条河流的详实资料,文字超千万字。
讲解员吾尔克孜·阿不都吉力力每次带访客观看一段视频时都难掩感动。视频记录了罹患肺癌的王蔚在生命最后时刻坚持回到和田,抵达这片他牵挂的土地后溘然长逝的场景。“我希望能把王蔚的故事告诉所有人。”担任讲解员24年的吾尔克孜饱含深情地说。
高山铸就希望丰碑
盛夏八月,喀拉喀什河奔腾而下,滋养着下游的农田与生态林。驯服这匹“野马”的,正是坐落于河流中游的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
为从根本上解决和田缺水问题,王蔚曾立志修建高山水库。1975年,他带队登上玉龙喀什河上游的昆仑群峰。毛驴无法抵达之处换乘牦牛,牦牛也无法通行之路便徒步攀登,最终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86年,退休后的王蔚放弃去乌鲁木齐养老的机会,扎根昆仑山下,矢志完成高山水库的梦想。他深知,在上游修建高山水库对保障喀拉喀什河下游墨玉县、和田县、皮山县皮亚勒玛乡及兵团相关团场的用水安全至关重要。他带领团队在海拔4800多米处克服高山反应、收集水文地质气象数据,为乌鲁瓦提水利枢纽选定库址并通过水利部评审。
遗憾的是,王蔚未能亲眼目睹这座凝聚心血的南疆第一座高山水库竣工,但“58座半水库”的故事却流传至今。如今的乌鲁瓦提水利枢纽,不仅具备灌溉、防洪、发电、改善生态等多重效益,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一部分,更因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而焕发新机。
2022年,该枢纽入选水利部首批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试点。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可在虚拟世界清晰掌握实体大坝的实时运行状态。“30年前,它为全国高山土石坝建设探索新路;如今搭乘数字化快车,成为和田水利发展的缩影。”水库管理站副站长罗兴介绍。前来游玩的阿布都热扎克·阿布都卡迪尔感叹:“这造福和田的伟大工程,发展得越来越好了。”
活水浇灌百业兴隆
当年建设喀拉喀什河渠首时,年轻的买合皮热提·克热木成为其中一员。去年她退休了,但仍时常回到工作过的地方,“王蔚的墓在这里,退休前我也在纪念馆讲解。他是我们的恩人,也是我的偶像。”
王蔚同志纪念馆已成为知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客络绎不绝,聆听感人故事,感慨今昔巨变。“变化翻天覆地,真想告诉王蔚!”墨玉县萨依巴格乡渠首村村民阿不都克热木·吐尔地说。60多岁的他利用水塘养鱼,年收入数万元,“没渠首前,这里庄稼都难活。现在耕地扩大了,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曾经的“救命水”已成为支撑发展的“活力水”。乌鲁瓦提水库流出的水,经喀拉喀什河渠首分流,保障了河岸居民春灌无忧、夏汛无患。百姓借此扩大农田、发展工矿。
喀拉喀什河下游的拉里昆国家湿地公园正值水源补给期,生机盎然。当年王蔚设想利用河水余量构建“绿色走廊”的梦想,通过一代代水利人的努力正在实现。越来越多如拉里昆这样的绿洲,成为和田重要的生态屏障。
“我听着王蔚的故事长大,如今也成为水利工作者。我将传承他的精神,把和田建设得更好。”塔里木河流域和田河水利管理中心喀拉喀什河上游管理站站长阿不都米吉提·阿不都许库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