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成绩背后是群众体育的滋养
——写在第十七个全民健身日之际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晶晶
第17个全民健身日到来之际,乌鲁木齐奥体中心免费开放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等热门运动场地。7月以来,这里日均客流达2000人次,周末突破3000人次。
这样热闹的健身场景,是新疆体育场地建设成果惠及群众的生动缩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6平方米。截至2024年底,新疆已超额完成目标——这一数字跃升至2.88平方米。
一块块新增的运动场地、一处处焕新的健身空间,不仅让全民健身的硬件基础愈发坚实,推动着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更为新疆竞技体育的长远发展打下根基。
场馆筑基 支撑竞技新高度
赛场上,成绩最具说服力:7月20日,在德国埃森举行的2025年莱茵—鲁尔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决赛中,中国新疆选手马静月战胜德国选手获得金牌;7月25日,新疆选手亚沙尔·提力瓦力地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中国式摔跤项目男子75公斤级比赛中摘金,摘得新疆代表团本届全运会的首金……
据统计,2020年至2024年,入选中国国家队的新疆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共斩获第一名121个、第二名95个、第三名91个。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训练场馆支撑。
“在家门口就能训练,太幸福了!”新疆短道速滑队领队刘龑飞感慨。作为1983年入队的老将,他亲历新疆冰雪运动蜕变。早年新疆无室内冰场,夏季只能开展体能训练,冬季依赖室外自然冰场。为提升成绩,队伍每年需赴东北集训8个月,在别人的场地抢占半夜和凌晨的训练时段。他曾无数次想,“如果新疆也有专业冰场该多好!”
新疆成功申办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刘龑飞的愿望实现了。作为“十三冬”主场馆,新疆在乌鲁木齐县建设了包含速滑馆、冰球馆、短道花样馆、冰壶馆、运动员公寓等在内的新疆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冰上场馆群。2014年底,场馆落成。2016年1月,“十三冬”成功举办。
场馆硬件的飞跃,让训练突破时空限制。如今,新疆冬季运动训练中心速滑馆的恒温恒湿系统,将冰面温度精准控制在零下7摄氏度,室温保持在18—19摄氏度。无论酷暑严寒,运动员皆可轻装上阵。在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新疆健儿摘得5金2银4铜,助力中国队创历史佳绩,更实现亚冬会新疆奖牌零的突破。
冰场雪场从无到有、从简至精,是新疆体育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截至2024年,全区建成冰雪场所121个,实现14个地州市全覆盖。
选拔拓路 涌现一批优秀人才
8月4日,“奔跑吧·少年”2025年新疆青少年射箭锦标赛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代表队的祖丽哈娅·巴拉提江在女子U12个人决赛中箭无虚发,夺下第六枚金牌。“我的偶像是安琦轩,她拿到了奥运会银牌,我要像她一样。”夺冠后祖丽哈娅说。
亚锦赛冠军、全国男子铁饼纪录保持者阿卜杜艾尼·图尔贡,中国田径400米项目佼佼者艾力西尔·吾买尔……近年来,新疆竞技体育不断涌现一流青年,这得益于群众基础良好,让热爱运动的种子在新疆大地生根发芽,在遍地开花的健身场地中汲取成长养分,最终在竞技赛场上绽放光彩。
自2021年起,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自治区体育局启动了优秀竞技后备人才“选星(材)计划”,以地州市或项目为单元广泛选材,再对入选运动员进行20到30天周期的训练营,每年都举行一到两次选拔。
一大批新疆的“大心脏”“大个子”“大力士”“足球神童”,从天山南北的校园和各类比赛赛场上选出。新疆还建成9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4所国家级单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积极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优秀后备人才。
选进来是第一步,对于有潜力的好苗子,自治区体育局会给予专业的托举,让运动员能够向着更高目标冲刺。连续两年,阿卜杜艾尼分赴美国和德国集训。在德国的集训中,教练对他的投掷技术进行了调整,随着旋转技术的提升,他的成绩得到大幅提升。阿卜杜艾尼的进步,印证着“走出去”训练对技术瓶颈的突破力,这种国际合作模式,让新疆运动员在投掷、短跑、拳击等项目中快速接轨世界先进训练体系。
在“走出去”的同时,新疆以“请进来”构建国际竞技生态。连续多年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拳击交流大会、中国—中亚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国际赛事,不仅让运动员在家门口直面国际强手,更将中国新疆打造为中亚体育交流枢纽。
这种双向的互动转化成为赛场上的一个个突破:2023年杭州亚运会,新疆8名运动员斩获2金3银3铜,创历届最佳;2024年巴黎奥运会,5名新疆健儿入选国家队,安琦轩搭档队友摘银,刷新新疆射箭奥运纪录。
新疆竞技体育以“精准选材筑基、开放训练赋能”模式,在多个项目中形成人才井喷效应,正成为中国体育国际突破的新增长极。
产体共融 赛事引擎促发展
在国内外舞台上不断书写精彩篇章的新疆运动员,不仅用奖牌铸就了荣誉,更成为对外展示新疆形象的崭新窗口。而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群众体育的坚实支撑。
竞技体育是璀璨的塔尖,群众体育便是托举塔尖的庞大基座,体育产业则如同挺拔的塔身,为体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如今的新疆体育,正以竞技、群众、产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之势,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天山南北如火如荼的足球赛事借短视频走红网络,将新疆人“会走路就会踢球”的热爱基因,从天山脚下传遍神州大地,更跨越国界传向远方。2023年以来,新疆连续两年举办“石榴籽杯”群众“三大球”联赛,在全国率先打造覆盖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联动,男女皆参与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体系,每年带动参与人数100万人次。组织开展“村超”“村BA”等各类群众赛事活动13万次,参与人数1864.9万人次,场次和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促进了新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0年到2022年,自治区体育产业总产出分别达75.35亿元、84.21亿元、81.34亿元。展望未来,新疆体育将积极融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蓝图,以“跟着赛事去旅行”为核心理念,举办中国环塔(国际)拉力赛、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等一系列精品赛事活动,带动交通、餐饮、住宿、文娱、购物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