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疆故事丨从沙砾坑洼到高速坦途
杨景颜
曾经沙砾路遍地,而今公路修到了乡村百姓的家门口。新疆公路事业的巨变,我连做梦都想不到。
退休前,我在新疆多个公路养护单位工作,亲身经历了公路从沙砾路到宽阔柏油路的变迁。
1956年,我从山东来到新疆,第一站便在吐鲁番公路总段(现吐鲁番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从事公路养护。那时,新疆的公路大多是简易土路。所谓的路,其实就是在戈壁滩上开出一条道,铲平、压实便算修成。路面是沙砾铺的,车辙里的碎石子能把轮胎硌出窟窿,路面还经常翻浆。我们养护道路的工具很简陋,只有铁锹、十字镐、“抬把子”和牛马拉的“路拖子”。
养护翻浆路面尤其费力。先要用十字镐把翻浆的地方全部挖开,地里的石头多,一天干下来,虎口都被震出了血。再用“抬把子”运来沙石料填回坑里,反复碾压结实才算完工。
后来我调到乌鲁木齐公路总段(现乌鲁木齐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工作,在乌拉泊路段经历的风吹雪,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里风大得厉害,大风卷起地上的积雪,转眼间就能在公路上堆起几十厘米,最厚的地方能有1米左右。公路不能中断太久,我和同事们只能顶风冒雪硬着头皮上。那时没有现在这些推土机、扬雪机,大家就凭手里的铁锨,一锨一锨地铲雪。唯一的“大家伙”是刮路机,我负责驾驶它来回把积雪刮到路边。没有驾驶室遮挡,穿着厚棉袄再套上皮大衣也不管事,身上很快就被冻僵。实在撑不住时,就跳下车拼命跺脚蹦跳,等身子暖和一点再爬回去继续刮雪。
冬天除雪,夏天便忙着修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有了一些沥青路面。修路时,先用刮路机把旧路刮平,再把烧熔的沥青浇到路面上,撒上沙石料,最后压平就算铺好了。这沥青路比沙砾路结实不少,车走在上面也稳当多了。
年复一年,新疆的公路在一点点延伸,等级也一步步提高。
1988年10月,一条由新疆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乌鲁木齐至昌吉一级公路竣工通车了。这条历经5年才建成的高等级公路,终于实现了新疆一级公路零的突破。我专门去这条崭新的公路上走了一趟,看着四车道的路面又宽又平,黝黑的沥青在阳光下泛着光,心里真的比吃了蜜还甜。
2000年11月,乌鲁木齐至奎屯高速公路通车,这是新疆第一条高速公路,行驶在这样的高速公路上是多么舒服。
前些年,单位组织我们几个退休的老伙计出去参观,走过昌吉、石河子、奎屯、塔城,一路都是平坦的高速公路。参观了建设中的项目和养护现场,看到那些先进的大型机械设备,我真是既震撼又感慨。新疆公路发展的速度一日千里,我这个“老公路”多年的梦想,算是亲眼得见了。
如今的公路在茫茫戈壁上铺开,在绿洲田园间延伸,在崇山峻岭中盘旋,柏油路已经通到了新疆的每个角落。今年6月,孩子们带我到南疆转了转,让我惊喜的是,连最偏远乡村农户家门口,都通了平整的硬化路。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富强和百姓日子的红火。
新疆的路越走越宽,就像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我还想再走走这四通八达的宽广大道,去看看果子沟大桥的雄姿,摸摸沙漠公路旁倔强的绿带,听听帕米尔高原上汽车笛声的回响。因为我知道,顺着这不断延伸的公路望过去,是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