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少女在喀什上演博物馆里的“加时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8月6日上午,喀什地区博物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参加“石榴花开 青春绽放”全国青少年女子足球民族团结友谊赛的队员们。她们利用比赛间隙走进这座充满历史记忆的殿堂,在文物与青春的碰撞中,触摸喀什千年文明的脉搏。
“这件棉袍太漂亮了!”在北宋饰缂丝边缘绢棉袍的展柜前,贵州队队员刘朵朵和队友们忍不住惊叹。这件1982年从麦盖提县采集的文物,以土黄色棉布为里,草绿色绢为面,前襟与袖口的缂丝花带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记者曾采访过这件文物的修复师,当队员们看到记者展示的采访视频和修复过程后,感慨万分。平日里就喜欢看历史类书籍的刘朵朵此刻看得目不转睛。她扯了扯记者的衣袖,指着展柜旁电子解说屏上的细节图说:“老师,你看,正反面居然一模一样!”
13岁的云南队队员杨静萍收起了赛场上的飒爽,眼神中闪烁着对历史工艺的探究光芒:“真不敢相信古人能有这么精巧的工艺。”
喀什地区博物馆讲解员艾孜麦提·牙库莆介绍,缂丝工艺有“织中之圣”的美称,古人用“通经断纬”的技法,如同以丝线作画般进行编织。这件文物的花带制作需数十道工序,配色就有七种之多,熟练工匠至少需要半年才能完成。艾孜麦提的介绍让孩子们纷纷咋舌。
江西队队员曾婧涵说:“这件文物让我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技艺的执着,这种精神和我们踢球时追求精进是一样的。”
云南队队员李国维在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展区前驻足仔细端详,玻璃展柜里的屯田文书残片虽已泛黄,却清晰可见“开元十七年”的字样。“这就是课本里说的安西都护府,原来这些文字真的能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眼前,感觉就像和古人对话一样。”这位云南省红河县第一中学的初二学生突然挺直腰板,模仿起守门员扑救的姿势说,“班超当年在这里镇守,是不是就像我们防守球门一样,得时刻保持警惕,守护好自己的阵地。”
她的比喻引来一阵欢笑,也将同伴的目光引向历史深处。
当走到一楼班超雕像前,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李国维仰头望着身披铠甲的班超雕像,眼神充满崇拜,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球衣上的队徽:“历史课本上说他‘投笔从戎’,原来真的这么威武强大!他带着36人平定西域,比我们踢客场比赛挑战强手还厉害,这种勇气太让人佩服了。”
“班超在疏勒(今喀什)驻守了17年。”艾孜麦提指着雕像基座的地图说,“就像你们在赛场上默契配合,当年,班超也联合各族同胞共同守护边疆。”这番话让江西队队员曾婧涵若有所思:“难怪这次比赛叫‘石榴花开’,团结就是最厉害的战术,最坚强的力量!”
在青铜器展柜前,杨静萍和队友就一件汉代铜剑展开讨论。“你看这把铜剑的弧度,像不像我射门时的脚法?古代战士用它保家卫国,我们用足球传递友谊,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有一种力量在里面。”她边说边比划。
艾孜麦提赞同道:“古代战士练剑术和你们练球一样,都要千锤百炼。”杨静萍点点头:“您说得对,不管是练球还是练剑,没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就不会有好的成果,这大概就是传承下来的精神吧。”
离开博物馆前,孩子们纷纷站到班超雕像前合影留念。“回去后,我要告诉班里的同学,喀什不光有精彩的球赛,还有比进球更值得铭记的历史。”刘朵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