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践丨“扫码入企”让企业吃下“定心丸”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隋云雁
扫码点餐、扫码乘车早已司空见惯,如今,扫码也能“管执法”了。频繁检查、多头执法、随意监管……这些困扰企业的难题正被一个小小的“检查码”破解。
执法更透明,企业更安心。今年以来,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陆续试水,以“扫码入企”让“有事服务、无事不扰”落地见效,成为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的有力工具,也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制度创新
开启规范执法新篇
近日,一场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生态环境、公安机关、消防救援4部门组成的“扫码入企+综合查一次”精准执法检查,在位于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疆成飞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
执法人员扫描企业门口的二维码,在“扫码入企”平台输入执法人员信息,获取检查任务、内容,并深入生产车间等场所,对企业安全生产、污染防治、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指导检查,现场向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整改建议,录入“扫码入企”系统,确保检查事项和执法人员信息可视化。
“多部门联合执法让我们省心省力,检查次数减少了,行为更规范了,减轻了迎检压力,企业能将更多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新疆成飞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全总监李鹏表示。
曾经,涉企行政执法检查存在随意性强、频次高、标准不一、信息不透明等问题,既加重企业负担,也影响执法公信力。推行“扫码入企”,对遏制乱检查、减轻企业负担意义重大。
6月21日,呼图壁县相关行政执法单位人员对呼图壁县锐源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检查,各单位执法人员正在扫码。呼图壁县司法局供图
今年3月,呼图壁县率先在全疆推行“扫码入企”规范涉企检查,使之在阳光下运行。该县首先厘清权责清单,确定涉企执法检查单位13家,梳理检查事项296项(涉企125项),对67家试点企业分别制定“一企一检查计划”,做到计划外无检查。
“扫码入企”模式,即以“综合查一次”方式,统筹“执法+巡查+服务”等入企行为,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服务到位”,基本实现优质企业无事不扰。
“此举不仅规范了执法行为,还提升了服务质量,让企业轻装上阵。”位于呼图壁县五工台工业园区的新疆卡鑫隆服饰织造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陈家敏对此赞不绝口。
数字赋能
执法“瘦身”企业减负
在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的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新疆)有限公司,厂区门口“扫码入企”红色检查码格外醒目。
乌鲁木齐市在该区试点推行“扫码入企”智能监管模式,依托“经开区基层治理智慧平台”,开发了“行政执法”子平台,集成行政执法检查基础信息登记、结果反馈、进度查询及企业评价等功能,推动行政执法检查全程透明化。
目前,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首批1465家企业已经启用检查码,并将在辖区所有企业推行。据统计,这一模式运行以来,该区行政执法部门入企执法检查频次同比下降近50%。
“扫码入企”不仅仅是给企业门口贴上一个二维码,其核心引擎在于数字赋能——利用数字化手段重塑涉企监管流程。
5月30日,克拉玛依市“扫码入企”软件正式亮相,并在市区两级全域使用。执法人员扫码即可快速获取企业名称、信用代码等实时更新的基础信息,减少手动录入误差。应用支持多部门协同检查,系统自动合并检查记录,避免重复执法,同时提供历史检查记录查询功能,助力科学决策。
7月初,执法人员向克拉玛依新科澳石油天然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扫码入企”工作流程。 文韬摄
7月初,克拉玛依市市场监管局、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借助该平台对克拉玛依新科澳石油天然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检查,市司法局同步进行伴随式执法监督。执法人员扫码获取信息,实时上传检查音视频、执法文书及结果,流程高效规范。该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次检查体验非常好,接待时间缩短40%以上,减轻了企业负担,让我们感受到有温度的监管。”
位于呼图壁县的新疆泰胜医用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飞扬介绍,今年,根据年初“扫码入企”端推送的检查计划,公司全年接受综合行政执法检查次数只有两次,上、下半年各一次。
昌吉州数据显示,该州检查事项从122项整合为25项“综合查一次”项目,试点县市实现涉企检查“事前备案、扫码登记、亮证执法、结果公示”全闭环,行政检查备案率、亮证率、公示率均达100%。呼图壁县注销收回不合格执法证83个,67家试点企业检查频次降幅达63.8%。吉木萨尔县检查频次同比下降75%,企业投诉量明显下降,满意度持续提升。
反向监督
提升执法服务效能
“扫码入企”使执法过程更加规范透明,有效强化了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治理理念的转型,对行政执法部门而言,扫码不是放松监管,而是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并主动接受监督。
塔城地区市场监管局于今年初启动“扫码入企”改革试点,为全地区8.7万经营主体生成专属“电子身份证”二维码,关联企业全量监管信息。
除了为企业减负,“扫码检查”还构建起多元监督体系。企业可通过12345或12315热线举报不扫码检查行为,消费者也可借助“塔通办”小程序对经营户即时评价,形成“企业直评+社会监督”双重约束。“公开监督—问题整改—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既保障了企业合法权益,也维护了消费者利益。
如今,扫码入企、限次检查,一套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的创新体系正在和田地区全面落地。“执法人员进企必须扫码报备,检查次数少了,有问题也能及时反映。”和田市一家食品加工厂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当地涉企执法检查的深刻变革。
今年以来,和田地区推动近22.13万个经营主体开展“扫码入企”,与信访、接诉即办中心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搭建“入企执法智慧监督”平台。执法人员入企前需扫码填报企业名称、检查事项、人员信息等,实现“事前报备、事中留痕、事后评价”全流程监管。
执法检查全程留痕,确保了行为可追溯,有效杜绝了“口袋案”,形成了对执法部门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约束机制,使涉企检查真正“在阳光下运行”。
工作人员在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商铺门前张贴并介绍“天山区扫码入企”二维码使用方法,邀请商户共同监督各行政执法部门开展执法工作。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司法局供图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将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列为行政执法监督试验田,聚焦执法规范化、监督透明化、企业减负三大目标,建立“事前报备、扫码入企、结果反馈”全流程监督机制。
企业可通过电话、邮箱、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多元方式反映执法中的问题。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明确表态,将严格遵守规范,主动接受监督,携手打造透明规范、可预期、低干扰的执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