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丨点沙成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黄沙漫卷处,绿意破茧生;沙海波涛中,产业新路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科学谋划沙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新疆沙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184.5万亩,沙产业年产值突破43.7亿元,越来越多的沙漠、戈壁正不断释放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红利。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沙漠,新疆最鲜明的印记之一。作为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省份,新疆沙漠占全国近六成。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广袤堪比苏浙闽三省面积之和。
千百年来,人与沙的博弈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停息。沙漠吞噬绿洲,人们通过种植绿色阻挡流沙脚步,但沙进人退的景象不断发生。
1978年,我国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47载接续奋斗,新疆累计植树造林超7000万亩,构建起多林种、多树种的防护林体系,有力遏制了荒漠化进程。生态屏障的巩固,同时催生了林果业的蓬勃发展。新疆林果面积跃升至2110万亩,红枣、葡萄等产量稳居全国前列,成为果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柯柯牙的蜕变,是新疆生态嬗变的生动缩影。自1986年柯柯牙启动绿化工程,阿克苏人民接续奋斗,完成造林120万亩。昔日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是瓜果飘香的绿洲。从“没有绿”到“连片绿”,柯柯牙的“绿色涅槃”,点燃了新疆各族人民“点沙成金”、实现人沙和谐的坚定信念。
通过系统治理,新疆在沙漠前沿、绿洲过渡带筑起了坚实的绿色屏障。荒滩变果园、戈壁成绿洲,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枸杞、沙棘、肉苁蓉、甘草等沙区特色节水型林草产业蓬勃兴起,一条符合自然规律、契合区情的新疆特色防沙治沙道路越走越广。
2022年,第六次全国荒漠化沙化调查传来历史性捷报: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242.8平方公里,首次实现“双缩减”。这标志着新疆彻底扭转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昂首迈入“绿进沙退”新纪元。
从“视沙为害”到“变沙为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为新疆防沙治沙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10月,全区生态环境保护暨荒漠化综合防治大会召开,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治沙兴沙全过程。
思想之光照亮实践之路。2024年,新疆修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首次将“治沙致富、增绿增收相结合”写入法规,推动防沙治沙从“被动防御”向“主动利用”战略转型。
“过去视沙为害,如今视沙为宝。”在且末县老兵治沙基地,负责人田来群感慨万千。2018年,8名退伍老兵扎根河东生态治沙基地,探索生态经济双赢模式。七年间,他们在沙海植下梭梭、胡杨万余亩,接种肉苁蓉8300亩,不仅筑起守护县城的绿色屏障,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年,老兵治沙队获得2000万元金融授信贷款,正雄心勃勃地打造数千亩文冠果基地。“未来,这里将是一片片新的产业绿海!”田来群信心满怀。
沙漠戈壁让人望而却步,但换个视角便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2020年,来自山东寿光的王孔会初到柯坪县,被这里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广袤的闲置戈壁所吸引。他将山东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和新型日光温室大棚引入柯坪,打造了占地1200亩的柯坪县绿色戈壁设施农业产业园。园区内250座银白色大棚熠熠生辉,棚内果蔬葱郁,虾蟹肥美。“我们正是践行总书记‘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的指示,向戈壁要空间、要效益。不占耕地也能端牢饭碗、鼓起腰包,真正把戈壁变成金山银山。”王孔会说。
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新疆沙海正演绎着精彩纷呈的“变奏曲”:光伏板下生机盎然,沙漠旅游人气兴旺,特色农家乐笑声不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金色的沙海中和谐奏鸣,相得益彰。
从“简单模式”到“全面开花”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了打好新时期“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动员令。新疆闻令而动,迅速出台针对性九条政策支持措施,极大调动了企业、群众等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发展沙产业的热情。
“农户承包沙地发展种植,不仅能享受补贴,还拥有土地使用权。”于田县沙地承包户阿布杜热合曼·麦麦提说,今年他主动承包沙地380亩,种植玫瑰花和桃树成活率在90%以上。
在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基地,40余万株开心果树苗迎风挺立。新疆丝路果宝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经理艾力·阿布杜拉说:“基地采用滴灌+微喷技术,不仅能给开心果树苗浇水、降温,还能把周边的沙子‘锁’住,苗木成活率超90%。”产业的扎根,给周边群众就业带来机遇。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村民买提卡司木·买提热依木在基地从事修剪工作,“家门口务工,一天200元,还能学技术。听说要建玫瑰加工厂,日子更有奔头了!”
在政策引导下,2024年以来于田县有1929户群众主动申请参与治沙和发展沙产业,规模达18.5万亩,生动展现了各族群众化沙害为沙利的决心和参与发展沙产业的热情。
如今,新疆的沙产业正从仅种植沙漠特色植物等迈向多元化,各地积极探索适宜本地的产业模式。民丰县防沙治沙试验站试种罗布麻、甘草、板蓝根、党参、黄芩、白芍等22种中草药,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优良品种,为种植户提供科学指引;和田县利用盐碱沙地发展水产养殖,可年产18吨螃蟹,未来还计划引入小龙虾、鲈鱼等高附加值品种,拓展产业链;策勒县新能源产业园光伏板阵列如蓝色海洋覆盖沙丘,电站年发电量2.1亿千瓦时。
沙棘果汁走俏市场,肉苁蓉成为健康产业新宠,沙区特色旅游让农牧民吃上“生态饭”……沙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附加值持续攀升,绿色财富在黄沙中生根发芽。
从“沙进人退”的千年困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再到“点沙成金”的生动实践,新疆的防沙治沙之路,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奋斗之路,更是凝聚人心、改善民生、团结奋进之路。
柯柯牙的绿荫、且末老兵的坚守、于田果园的科技、策勒戈壁的蓝海,以及千千万万投身沙海的新疆儿女,正合力奏响人沙和谐、绿富同兴的时代强音。展望未来,新疆将持续拓展“点沙成金”的广度与深度,让沙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全疆各族人民,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新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