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丨新中国第一支女子钻井队
【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8月17日,坐在沙发上休息的吴淑华,看着照片上女子钻井队意气风发的样貌,回忆的闸门瞬间打开,思绪如洪水般奔涌而出……
67年前,1958年8月17日19时,吴淑华带领新中国第一支女子钻井队承钻的第一口井钻出石油。“姐妹们高兴得拿油往对方脸上抹,还装到瓶子里拿回家给爱人看。”指尖划过一张张照片,吴淑华道出一段女子钻井队书写巾帼传奇的壮举。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958年,克拉玛依大开发号角吹响。响应祖国号召,吴淑华和丈夫主动申请从乌鲁木齐调往克拉玛依。
1958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吴淑华成为建市筹委会成员。
1958年7月,石油工业部在玉门召开现场会,吴淑华宣读了大会收到的关于克拉玛依成立新中国第一支“三八”女子钻井队的电报。回到克拉玛依后,矿区党委书记只金耀调她去“三八”女子钻井队任指导员。
“新组建的女子钻井队,年龄最大的29岁,最小的才16岁,共42人,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8个民族组成。”吴淑华说,女子钻井队成立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大家都不懂技术,很多姐妹连钻井都没见过,全队只有赵小昭是学石油专业的。
吴淑华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钻井现场参观,男同志连钻台都不让她们上。“你们这些娘们来干啥来了?你们不要命了吗?你们待在家把家里照顾好、把孩子照顾好就行。”男同志的话深深烙在女子钻井队每位队员心上,也激发了她们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强意志。
在女子钻井队姐妹们看来,为祖国加“油”争“气”,女同志绝不能拖后腿。随后,姐妹们憋了一口气,刻苦学习钻井基础知识,仅10多天时间,便掌握了钻井技术、接钻杆和起下钻。
“第一口井开钻那天,42个姐妹都在现场,不愿离开。”吴淑华说,咬牙争口气的姐妹们,用时17天钻完第一口井。
成立初期,女子钻井队的主要任务是在黑油山一带打浅井。
当时的克拉玛依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天上没有鸟、地上没有草,风吹石头跑……
夏天,带到井场上的菜很容易被晒馊,午饭只能馍馍就咸菜,那时克拉玛依家家户户都定量用水,井队队员每人只能带一个行军壶的水;冬天,戈壁滩温度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姐妹们穿着棉衣、棉裤、老羊皮大衣和毡筒,光身上“行头”就有10多公斤重,还要扛几十公斤重的钻杆,最遭罪的是柴油机工,冬天有棉帽也不敢扎紧,她们要随时听机器声音,耳朵被冻到生疮。
最累的活是固井作业,5吨重的大卡车开到井场,姐妹们要快速卸水泥,并将水泥搬到搅拌机前,倒进去搅拌,用于固井。“水泥一袋50公斤重,有些姐妹肩上扛一袋怀里还抱一袋,一路小跑着把水泥送到搅拌机前,因为晚一分钟,井就可能报废。”吴淑华说,不能让国家受损失啊,每次搬水泥时,42个姐妹全部到场,搬完水泥后大家累得像是骨头散了架,躺到地上起不来。
如此劳累的活,搁现在来看觉得不可思议。但吴淑华却说,为了新中国建设,那时每个人心中都有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念,这信念给了她们无穷的力量!
井队中年龄最小的卡依霞·可可思汗,前后干过井架工、泥浆工、柴油机工、泵工、司钻,瘦小的她骨子里有一股拗劲。那时井队搬家时,几百根钻杆全靠人拉肩扛,卡依霞·可可思汗肩膀磨红了、肿了、烂了,在肩膀上垫块毛巾继续干。“我嘛,儿子娃娃一样,不知道啥是累。”83岁的卡依霞·可可思汗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据统计,从1958年到1961年,女子钻井队用三年多时间在黑油山、红山嘴、前山涝坝等地打出80多口开发井和探井,为我国石油勘探开发作出贡献。她们的故事之所以令人动容,不仅在于她们打破了常规,战胜了各种困难,更在于她们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需要,为妇女们参加国家工业建设树立了光辉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