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飘过70年⑫丨一支歌里长出的新城
【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当这舒缓的旋律流淌过六十余载光阴,它早已融入国人的集体记忆,成为温暖心灵的文化符号。
诞生于伊犁河谷的《草原之夜》,是一部用音符谱写的屯垦戍边史诗。而它所吟唱的土地——“可克达拉”,则从苍茫荒原蜕变为军垦新城,完成了一首歌与一座城的传奇对话。
1959年春天,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加毅肩负使命,率摄制组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新中国十周年献礼拍摄大型彩色纪录片《绿色的原野》。
当镜头最终聚焦于伊犁河谷兵团第四师64团一个名叫“可克达拉”(维吾尔语意为“绿色原野”)的地方后,新疆军区文工团创作员田歌第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
“绿色原野”的景象让田歌感到震撼。“与其说是原野,不如说是荒原。”多年后,田歌回忆道,“沙丘连绵,大风起时黄沙蔽日。战士们栖身半截入土的地窝子,啃着苞谷面馍馍,天未亮便开荒造田。”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军垦战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以青春热血拓荒的身影,谱写着无言的诗篇。
一个暮色沉沉的傍晚,张加毅与田歌漫步草原上。夕阳熔金,晚霞浸染天际,远处芦苇丛中炊烟袅袅,一位维吾尔族青年怀抱乐器低吟浅唱。这诗意瞬间击中了两位艺术家。
“小田,片子里该有首主题歌。”张加毅突然驻足,“我要写一首爱情的!”
创作的火花骤然迸发。张加毅掏出随身信封,在背面疾书八行诗句:“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当田歌接过这充满边塞风情的词句,眼前仿佛展开流动的油画。“乐思如泉奔涌。”田歌描述,“我立刻看见了月光下的草原,听见了琴声里的思念。”
40分钟后,田歌打开琴盒,当最后一个尾音消散在晚风中,张加毅紧握他的手:“就是它了!”
这支在地窝子旁诞生的《草原之夜》,随纪录片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1992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著名小夜曲”,成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而歌词中那句“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如同时代的预言,在岁月长河中悄然成真。
2015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正式挂牌。昔日的荒滩戈壁,如今已是“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新城:29座主题公园星罗棋布,城区绿化率达49%,伊犁河畔的朱雀湖倒映着蓝天白云,沙漠房车营地与草原风情园相映成趣。歌词中“没有邮递员来传情”的困境已成历史,现代化的物流网络让这座边陲新城与世界紧密相连。2024年,可克达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51.38亿元,较建市之初增长80.4%。
这座因歌而生、与歌同行的城市,正以绿色发展的实践诠释屯垦戍边的新时代内涵。一首歌与一座城的故事,正是兵团人将荒原建成家园、用琴声唤醒春天的壮丽史诗。
当可克达拉的夜色再次温柔降临,新城的灯火里,依然回响着那支不老的歌谣。它吟唱的,不仅是沉静的夜色,更是一个关于坚守、创造与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