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解析丨医卫人才“金字塔” 让“不敢想”变现实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苏璐萍
家门口治大病、乡镇急救提速、啃“虫癌”硬骨头……近年来,新疆完善人才“引育留用”体系,构建医卫人才“金字塔”,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症不出疆”。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看新疆卫生健康工作者如何将“不敢想、治不了”变为“能治愈、有保障”。
从“链断”到“畅通”
8月13日20时,玛纳斯县总医院乐土驿镇分院接诊了一名危重脑出血患者:双侧瞳孔不等大,血压飙升。副院长郭晓华迅速判断,一边联系县人民医院急诊科转诊,一边在转运途中提前发出患者信息。急救车抵达后,患者被直送CT室,确诊大面积脑出血并获及时救治。这种高效衔接的救治模式,在过去难以实现。
这一变化源于玛纳斯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借鉴“三明医改”经验,该县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成立总医院,与11家乡镇卫生院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并启动“科包院”帮扶,12个县级重点科室下沉支援乡镇分院及县妇幼保健院。
针对地处交通要道、急救需求迫切的乐土驿镇,医共体重点强化分院急诊能力。2024年,依托援疆资金支持,该分院建成急救分站。兼任县医院急诊科主任的郭晓华,负责组建急诊科并带教本地医生。她选定外科医生哈斯也提·拜山汗主攻急诊外科,王欢欢负责急诊内科,手把手传授急救技能。
郭晓华发现分院虽有除颤仪等设备,但使用率低。自今年4月,她对全员进行系统急救培训。遇紧急情况能第一时间正确抢救是目标。持续培训后,如今分院医护人员已能有效处置慢阻肺急性发作、心绞痛等急症,部分患者无需转诊即可在分院稳定治疗。
为激励下沉专家,玛纳斯县推行包含基础工作量、奖惩机制的工分制薪酬管理。“量的核算和奖的激励,让大家钻研技术、开展新项目的积极性更高了。”郭晓华说。
在玛纳斯县总医院清水河哈萨克族乡分院中医馆,村民王翠香正在接受县医院下沉医生木哈买提·阿汗的理疗。“以前腿疼必须下山去县里,现在方便多了!”王翠香说。2024年,在医共体人员流动机制作用下,木哈买提被选派至玛纳斯县总医院清水河哈萨克族乡分院任副院长,带动开展了针灸、刮痧等十几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分院医生阿合朱力·木拉提感慨:“木哈买提副院长手把手教会我们扎针技术,现在都能独立完成了。”医疗人员、核心技术、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的真正下沉,让基层活力倍增。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持续深化‘科包院’、工分制激励和精准帮扶,让县域内就诊率稳步提升,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连续、高效、有温度的卫生健康服务。”玛纳斯县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8月12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血管外科中心肝胆包虫病外科团队为患者手术。 刘隽摄
从“输血”到“造血”
“布鲁氏菌病、黑热病、破伤风、细菌性痢疾、结核病……”提起科室的主要诊疗范围,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感染科主任买买提艾力·吐尔逊如数家珍。
2021年,中山大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依托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精准输出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力量,共同建立以传染病救治为主、多学科群协同支撑的南疆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买买提艾力·吐尔逊所在的感染科被确定为核心学科。
“新疆地域广阔,居民健康意识不足,出现症状就医时,往往病情已重。”买买提艾力介绍,医院将感染科人才培养列为核心任务:一方面,深度依托广东援疆资源提升能力;另一方面,依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医院进修深造。
随着科室人员掌握的肝穿刺、人工肝等新技术在感染科广泛应用,肝衰竭、重症感染等疾病诊疗水平大幅提升。医院接诊能力随之提高,患者数量日益增多,众多感染性疑难病、罕见病患者在此获得精准诊疗,重归生活。
为让本地医生快速成长,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创新推行“导师带徒”模式,精准传承技术与经验,培养帮带91名本地徒弟。皮肤科主治医师塔依尔·吐尔洪便是其中之一。
塔依尔有两任老师,都是广东的皮肤病专家,第一任导师柯吴坚教授主攻科学研究以及疑难皮肤病及性病诊治,第二任导师谢阳教授主攻皮肤良恶性肿瘤的诊治。在第一任导师的指导下,塔依尔从零基础起步,系统学习科研方法,最终成功申请自治区自然基金、发表SCI论文,并在南疆首先开展神经梅毒筛查诊治工作。其后,第二任导师又带他在南疆地区首先开展Mohs显微描记手术,拥有了皮肤恶性肿瘤规范化诊疗能力。“以前患者必须到乌鲁木齐治疗,现在我们自己的诊疗能力提升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的患者也慕名而来。”见证了皮肤科就诊人次跃升,专业方向也拓展至皮肤外科、整形外科、激光美容、性病等多个亚专业,塔依尔言语中透着自豪。
如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人才培养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拓展。通过智力援疆项目——创新拓展人才计划项目,医院定向培养59名研究生。2024年,医院顺利通过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教学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借助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优势,建立了“中山大学—新疆喀什”“一带一路”国际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不仅填补了南疆地区全科医生规范化、国际化培训的空白,更为南疆乃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急需的全科医学人才,贡献了可推广的“国家队样板”。
8月15日,玛纳斯县总医院清水河哈萨克族乡分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专家帮扶带教。图片由玛纳斯县卫生健康委提供
从“跟跑”到“领跑”
8月13日早晨,距离上班还有一个多小时,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血管外科中心肝胆包虫病外科的医生们已忙碌起来。
作为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包虫病创新团队,经过三代人20余年钻研,该团队成功攻克了根治包虫病的世界难题,牵头制定国际诊疗指南,确立了我国在包虫病诊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使中国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包虫病三大预防与管理合作中心之一。
包虫病,以终末期泡型包虫病(“虫癌”)为甚,在我国西部高发,曾5年死亡率超95%。“彼时,根治终末期包虫病的终极手段——自体肝移植,因其技术壁垒高如天堑、手术风险巨大,被欧美等多国视为禁区,束之高阁。中国医生只能在国际文献和会议中‘跟跑’,苦苦寻找突破口。”新医大一附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吐尔干艾力·阿吉介绍。
2015年5月,团队首次独立成功完成包虫病重症患者自体肝移植手术。至2025年,团队成功完成超200例自体肝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和患者5年生存率跃升至80%,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实现了从学习应用到引领标准的跨越。
该团队如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人才是关键。为留住更多的医疗卫生领域高层次人才,加速新疆本地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在政策与资金支持下,医院通过公派留学、人才引进、科研投入及顶尖专家带教,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医院创新实施“刚柔并济”引才策略:刚性引进充实学科骨干,柔性引进嫁接顶级智力。同步建立院内培养体系,设立专项基金,确保人才建设与重点学科发展同频共振,突出高峰、优势学科引领作用,以龙头学科辐射带动学科群整体实力提升,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在自体肝移植技术基础上,团队进一步突破,发展出多脏器联合体外病灶清除技术,将包括肝脏在内的腹腔多脏器整体移出体外,进行精准立体病灶切除及必要重建(如心房部分切除与重建),再回植体内,实现了从单一脏器向复杂多脏器根治性手术的跨越。”吐尔干艾力介绍,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包虫病临床研究所和器官移植研究所等平台,以及各级各类人才专项支持,团队突破壁垒,实现了从单一临床团队向临床、科研、教学的裂变,形成“临床发现问题—科研攻关—教学培养人才—成果转化”的闭环体系。这一独特的闭环体系,成为团队持续创新、保持领跑优势的核心动力源。它不仅攻克了临床难题,更孵化了全国领先的小鼠肝移植模型平台,培养了一支能独立承担国际前沿研究的精锐队伍,为向包虫病早期药物干预、肝再生等“无人区”进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层次人才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新医大一附院党委书记陆晨介绍,下一步,医院将全面落实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临床、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着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四大工程、十二项计划,强化跨学科交叉;积极对接对口支援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通过选派研修、项目合作、共享资源等方式,加大交流力度,重点支持高层次创新人才参加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和项目,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