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相册⑬丨高考,1977
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招生制度重新恢复。这是部分77级学生在新疆大学校门前合影。图片由新疆图片库提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1978年初春,寒意未退的新疆大学门前,一群不同民族的年轻人簇拥着,绽开笑容。春寒料峭,掩不住眼底跳跃的光芒——他们是1977年通过高考选拔的大学生。
这张朴素的合影,凝固了一个冰河解冻的瞬间,也开启了天山南北万千学子的命运航道。
数月前的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如惊雷滚过新疆大地。曾被冰封的道路骤然解冻,无数青年压抑已久的求学渴望瞬间迸发。牛棚旁、知青点、车间里、田埂上,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被唤醒。《新疆日报》1977年12月4日报道,仅乌鲁木齐市就有11000多名各族青年踊跃报名。工人、农民、战士、知青、应届毕业生会聚一堂,“老三届”与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并肩而立,共同汇入全国570万考生的洪流。
备考的日子,是与时间赛跑的意志较量。额敏县知青张秀萍白天劳作,夜晚宿舍熄灯后,煤油灯豆大的火苗映照着伏案苦读的面孔,凌晨抢座、走路看书撞上灯柱成了常态;乌鲁木齐建筑工地上,29岁的宋如平抖落身上十年务工务农的尘土,重新翻开珍爱的高中课本;昌吉园艺场的葛洛夫,手指因紧握套着芦苇秆的短铅笔磨出了茧;吉木萨尔的知青王铁男,煤油灯下熬红了双眼;乌鲁木齐县芦草沟公社的放羊娃艾贝保·热合曼,与应用题展开顽强的较量……煤油灯的火苗、手电筒的光束、铅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交织成那个冬天最坚韧的序曲。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乌鲁木齐市委召开的座谈会上,各族青年与家长的心声掷地有声。乌鲁木齐市二轻局模具厂青年工人金奇予誓言:“考上,为革命勤奋学习;考不上,就在工厂钻研技术,为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维吾尔族老工人艾力·肉孜深情叮嘱在农村的孩子:“努力学习,听从祖国挑选。”正如《新疆日报》编后语所言:“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知识青年无论在哪条战线,都能发挥才能。”
1977年12月10日,大雪覆盖考场。全国570万考生一同走进尘封多年的考场。葛洛夫走进寒气刺骨的教室,语文考试的作文题让他沉浸在对小学恩师的回忆里,驱散了最初的颤抖;同一时刻,王铁男笔下流淌出老支书关心知青的动人故事;艾贝保·热合曼则惊喜地发现,老师家的世界地图助他破解了那道南斯拉夫货轮航线的地理难题……各族青年的笔尖,饱蘸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考场外,交通部门增开车次,商业网点临时支起,医疗组巡回守护——整个社会都在为知识让路护航。
严寒无法冻结才华的绽放。石河子地区一名理科知青平均分超过94分;喀什数名文科考生平均分突破90分;乌鲁木齐一位坚持自学外语的知青,英语单科斩获99分;阿克苏一位维吾尔族知青理科平均分达91分;伊犁两名哈萨克族应届毕业生语文成绩分别高达90分和95分……
改变命运的时刻在1978年初春降临。葛洛夫走进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学校的英语课堂,王铁男踏入新疆师范学院物理系,艾贝保·热合曼远赴山东曲阜师院研习汉语言文学。曾怀疑“自己考不上”的额敏姑娘张秀萍,被新疆大学录取,“一时间成为家乡名人”。宋如平则从建筑工地走进同济大学土木系,十年沉淀终化作设计的灵感,日后亲手绘制新疆大学图书馆的蓝图。
1978年春天,新疆大学门前那张意气风发的合影,正是这万千命运转折的生动缩影——27万青年从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闪亮的名字:“77级”。
回望那张合影,青春的脸庞背后是历史的磅礴转折。它不仅镌刻着个体的荣光,更是一个民族尊重知识、渴求人才的宣言。天山脚下这场破冰之旅,让学习的热潮席卷城乡,让“钻研问题、谈论四个现代化”成为时代风尚。
11年冰封,终在笔尖消融;一张合影,开启春潮奔涌。1977年的冬天,因这场考试,成为新疆与共和国共同迈向春天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