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看新疆出土的这盘千年未完成的棋局
风从长安来,携着中原的气韵与神采。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弈棋仕女图》绢画,正是当时吐鲁番围棋风靡的见证。这幅绢画现藏于新疆博物馆,高63厘米,宽54厘米,生动描绘了一位对弈中的贵族女子:她云鬓高挽,簪花璀璨,眉饰倒八晕染,面若桃花,体态丰盈。身着绯色蓝花袄,肩披白纱,下系绿花罗裙,腕戴玉镯,端坐在一张装饰华丽的方形矮桌前。画家将她举棋不定的纤指和专注的神情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能听见清脆的落子声。
这幅《弈棋仕女图》原为木框联屏,出土时已破损,修复后重现了十一位妇女儿童形象,展现了唐代贵族家庭生活场景,其中弈棋仕女位于画面的中心。
围棋又称“手谈”,以手代口,落子为言,对弈双方无需言语,通过棋盘上的黑白落子即可传递战略、心性与智慧,如同用棋子进行一场精神对话。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便是对这种静谧交流的写照。
唐代,贵族女子闲暇之余多喜欢下棋。阿斯塔那墓古墓出土的绢画、围棋盘、双陆棋盘,印证了这一风尚的流行。当时中原上流社会不仅盛行围棋,还设有“棋待诏”制度——即专职陪皇帝对弈的职业棋手。围棋之风遍及全国,从宫廷贵族、文人雅士到闺阁女子,皆乐在其中。
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木围棋盘。唐代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恰是围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在唐朝,围棋棋盘由17路演变为19路,并沿用至今。阿斯塔那古墓群唐朝将军张雄的墓地还出土了一个木制围19路棋盘,见证了围棋千年演变的丰富历程。
方寸棋盘,千年传承;黑白对弈,智慧绵延。《弈棋仕女图》中那方白釉瓷棋盘的故事虽已定格在历史长卷中,但围棋所承载的中华智慧依然璀璨生辉,在每一局对弈中续写着新的篇章。
监制:丁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制图:李娜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