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星街里刘连智的光阴故事
路平了,灯亮了,家家院里开起小店,游客纷至沓来。曾经巷道泥泞、老屋斑驳的六星街,逐步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庭院经济蓬勃、旅游吸引力强劲的城市文化名片。
● 《今日新疆》记者 李想 / 文
8月的伊宁,暑气正浓。穿行在六星街,高饱和度的彩色院落、雕饰各异的门窗,如天然的取景框,吸引着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流连忘返;手工冰淇淋的醇厚奶香在空气中弥漫,店内外熙熙攘攘、人声喧阗……这般热闹,六星街社区居民刘连智已司空见惯。
“是世界的风景,更是我的家”
刘连智是土生土长的伊宁人,在六星街居住生活了61年。他亲历了六星街从泥泞巷道、土坯房舍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蜕变。尽管六星街已成为天南海北游客心向往之的地方,但在他心底,“家”,始终是对这里最贴切的称谓。
刘连智在自家民宿的锡伯族万里戍边路线图前讲述锡伯族西迁的历史故事。李想摄
六星街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街区整体呈六边形,六条主干道由中心广场向外辐射,形成独特的“同心圆+放射状”格局。岁月流转间,汉、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回、锡伯等多民族居民陆续迁入,垒土筑屋,垦园种菜,刘连智家便是其中之一。他锡伯族的父亲和满族母亲,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在此购置了如今居住的院落,当时占地两亩有余。
“现在的‘工人街’,就是当年老皮革厂工人们的聚居区。”刘连智回忆起儿时穿行街巷的情景,那时候都是泥巴路、土坯房,每逢冰融雪消的春季或雨天,路面总是泥泞难行。
1958年,伊宁市首版城市规划方案将六星街予以完整保留。数十年来,六星街独特的田园城市格局、多民族聚居共处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伊宁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之一。然而,时光荏苒,风雨侵蚀,部分老屋渐显颓败,狭窄的巷道和老旧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生活所需。自20世纪90年代起,刘连智的哥哥们,在成家、分家后陆续变卖老宅,迁往新城区。
尽管那时候生活没有城区便利,但刘连智选择留下,守护着这个承载家族记忆的院落。翻看着家里泛黄的老照片,他的话语既朴素又深刻:“这里是世界的风景区,更是我的家。”
“老屋”新生 共沐时代荣光
2003年,刘连智在老宅原址翻建了新房,并将临街两间改作商店。“真是应了‘要想富,先修路’的老话”,他指着门口的江苏路说,“自打这路一通,人流上来了,商店的生意也跟着好了。”说话间,小店里社区居民、游客络绎而来,看到记者惊诧于他丝滑切换着不同民族的语言与顾客交流,刘连智解释道:“我从小生活在多民族的环境中,会说几个民族的语言很正常。”
2009年,伊宁市将六星街列为旧城保护性改造的重点项目,迄今已累计投入近9亿元。昔日的老旧街区,逐步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庭院经济蓬勃、旅游吸引力强劲的城市文化名片。
谈及六星街的变迁,刘连智感触颇深:“路、水、电、暖都升级了,特别是打造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后,生活越来越便利。去年我家通了天然气,再也不用扛液化气罐了!”
2010年2月,六星街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的文化遗迹、房屋、道路、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改造。改造严格遵循保护性原则,街区的传统格局和空间肌理得以完整保存,同时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社会网络与生活形态也得到精心维护。
保护,远不止修复砖瓦梁椽,更在守护居民的乡愁记忆。2019年,由原来的六星街、赛里木、科切提扎尔勒克三个社区合并成立新的六星街社区,社区治理与景区运营实现一体化管理。伊宁市加大力度打造六星街景区,提倡并引导居民依托焕新的街区环境发展经营,刘连智正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为了帮我们了解民宿,社区免费组织我们到特克斯县实地考察学习。”那次考察让他下定了决心。2023年,在社区的帮助和伊宁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指导下,他将自家院落改造成了民宿,旅游旺季时入住率达90%,收入可观。
故事在家国情怀中续写
2022年开始,伊宁市六星街特色文旅融合建设项目全面启动。持续的改造提升,为这座承载伊宁市历史文脉的街区注入了现代旅游业的新鲜血液。如今,六星街已汇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业态458个,景区热度持续攀升。乘着六星街发展的东风,刘连智家的民宿生意也日益红火。
步入刘连智家的民宿,一整面墙的锡伯族万里戍边路线图引人注目。刘连智说,这是他特意请人绘制的,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传承和宣扬锡伯族人民保家卫国的精神。
刘连智是锡伯族,妻子刘晓燕是汉族。六星街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社区,在这里生活的几十年间,街坊邻里你来我往,刘晓燕也学会了做许多民族的美食。“尼古拉家的烤列巴和阿布都克力木大叔家的抓饭我可没少吃。”刘连智笑着说,“我们的民宿不提供餐食,有的客人想吃锡伯族美食,妻子也会给他们做,像锡伯大饼、花花菜之类的。”
“今年过年期间,一对四川小夫妻带着孩子住在我们这里。我们给他们准备了饺子和新疆抓饭。他们特别喜欢,连住了3天才走。”接待南来北往的游客,刘连智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来到小院的人体会到家的温暖。
夜幕降临,民宿小院的灯次第点亮,客房灯牌上“永镇边疆”四个小字在夜色中散发着光芒。“这是我专门定制的,”刘连智说,“对我来说,经营民宿,不仅是生计,也是传承和宣传锡伯族爱国戍边精神的平台。现在,民宿和商店的运营都稳定了,等儿子成家后,就交给他打理。”
这方小院,将在家国情怀中继续书写六星街的光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