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文脉流淌在城市肌理中
清代粮仓青砖沉淀岁月厚重,松峰书院回荡琅琅读书声,大街小巷中小曲子弹唱平常烟火与幸福生活,年节社火锣鼓点透着欢腾喜悦。时光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肌理中,留下绵长文韵。
● 任江 / 文
清晨,阳光掠过东天山,给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城镀上金边。汉城南街的文博园里,游客在票证馆参观,泛黄粮票、布票静静躺在展柜里;周边,清代粮仓伫立。街头,小曲子回响,历经沧桑的古城墙默默见证,这座承载丝路记忆的古城,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传承”的理念书写时代答卷。
守文脉 赓续历史文化基因
游客来到巴里坤,不仅被雪峰、草原吸引,更对古城墙、庙宇等人文古迹流连忘返。2006年被命名为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的巴里坤,是古丝绸之路军事重镇、“新北道”入疆第一重镇,文物资源丰富,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涵盖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类别,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巴里坤古城新貌。钟卫亮摄
“这些文物是历史见证,更是文化传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蔡玉娇表示。
守护这些历史遗迹,就是守护巴里坤的文脉之源。多年来,巴里坤贯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方针,持续修缮保护文物古迹,地藏寺、仙姑庙、满汉两城古遗址、城楼等得到精心修复保护,并适度利用,使这些建筑成为展示巴里坤历史的窗口。
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打造特色文物旅游景点,可持续的开发模式让巴里坤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文博园中有十多座粮库,最早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巴里坤将这些粮仓公布为历史建筑,打造成不同主题文化展馆,形成综合性博物馆,与修复的松峰书院结合,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教育基地和游客打卡地。
“我们将依据全国第4次文物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做好档案资料,编制修缮保护方案,加大保护力度,讲好中国新疆故事。”蔡玉娇说。
“历史是不同时代文化层积淀的产物,守住历史,就是守住了文脉的根与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委史志办四级调研员蒋晓亮说,巴里坤在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上下功夫,努力传承好历史文脉。
聚人脉 凝聚城市情感认同
揉面、塑形、点染红曲……一个个莲花、寿桃形状的年馍在巧手下诞生。杨艳云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汉族传统节日面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年来,她每天都会在凌晨4点开始忙碌,赶在人们上班前做好烤馍馍、蒸饼等年馍,方便顾客选购。
年馍是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代表性传统美食,是当地年夜饭、节庆必备,寓意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蒸年馍连接过去与现在,承载着情感与文化记忆。
历史文脉的赓续,不仅要靠静态的遗址、文物,更要靠鲜活的形态、众多的人群,让非遗项目活起来、火起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巴里坤激活历史文化人脉的举措之一。
巴里坤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5个,非遗传承基地2个。巴里坤不断加大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新疆曲子、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哈萨克族刺绣、哈萨克动物模拟舞阿尤毕、面食制作技艺等的传承保护力度,用多种手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向全国及世界展示巴里坤形象。
新疆曲子是巴里坤当地特色非遗项目之一。新疆曲子戏很早就在巴里坤民间口耳相传,俗称“小曲子”,由陕西“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及西北地区民歌、俗曲传入巴里坤后,融合各民族音乐艺术,形成独特风格、各族群众共创共演的地方戏曲剧种。
以巴里坤地方方言为基调,乡土气息浓郁、语言诙谐生活化的小曲子,深受各族群众喜爱。无论闹市街边还是田间地头,很多人都能唱上几句,《张良卖布》《两亲家打架》《李彦贵卖水》等经典剧目脍炙人口。如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县文化馆作为新疆曲子保护单位,组建多个小曲子自乐班,评定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定期邀请专家培训,提升大众传承保护意识。
回响在巴里坤大街小巷、城市乡村的小曲子成为厚重历史文化的鲜活呈现。更多的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让城市传承历史文化的方式鲜活起来,让巴里坤人在浓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对城市的情感归属,带动城市发展的活力。
活城脉 塑造城市发展形态
占地2万平方米的文博园是巴里坤的游客必访之地,是令巴里坤人骄傲的文化客厅。
走进清代粮仓,厚重历史感扑面而来。建于乾隆年间的粮仓,有1米多厚的墙壁、榫卯结构的房顶和防鼠患防潮湿的木板地面,尽显古代仓储智慧。粮仓内保留原有风貌,通过票证馆、农耕馆等,让游客触摸老物件,感受过去记忆与巴里坤屯田历史、农耕文化。
这座文化地标是巴里坤人精心打造的“时光拼图”。蒋晓亮说:“我们把不同年代粮仓建筑串联,在不改变原貌基础上赋予新的文化生命。”农耕馆内,文字与实物结合,展示巴里坤屯田历史,让参观者理解古城在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与清代粮仓交相辉映的是松峰书院。这座创立于清咸丰年间的书院,曾是古丝绸之路上“文风甲全疆”的象征,如今在文博园内焕发生机。书院中轴线上,影壁、状元桥、大成殿、文魁阁依次排列,两侧学堂内案几整齐,仿佛还能听到昔日琅琅的读书声。
在城市发展中,巴里坤注重把厚重的文脉、鲜活的人脉深度融合,形成能够推动发展的城脉。
自治区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巴里坤汉城南街、满城十一巷、地藏寺等3个历史文化街区榜上有名。汉城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以清代粮仓群为核心,通过历史博物馆、群众书画馆等场馆,展示了历史变迁,复原的清代街景铺面,生动还原了丝路商贸的繁荣景象;满城十一巷,保留了屯垦戍边的历史记忆,巷内现存多座清代民居,通过 “微改造” 修复了破损墙体,使古老街巷焕发生机;地藏寺仙姑庙历史文化街区则是新疆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庙宇群落。
巴里坤不仅静态保护历史街区,更通过 “文化+” 模式实现活态传承。有依托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的巴里坤古城景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等,也有复原了清代手工作坊,游客可亲手制作传统糕点的景点等。通过“保护—展示—体验”的模式,巴里坤让历史文化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活态博物馆”,让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在巴里坤,处处都能让人感知得到,时光在这座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的肌理中,留下绵长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