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丨驻守在海拔5100米的国门卫士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陈蔷薇
8月20日,红其拉甫海关查检科副科长刘震东在乌鲁木齐等待迎接新同事,计划几天后带他们一同返回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2019年,刘震东怀揣着梦想来到红其拉甫海关。6年过去了,现在的他已经成为红其拉甫海关的老关员。
“红其拉甫海关是海关培养年轻人的重要摇篮,每年都有新鲜‘血液’被输送到海拔5100米的国门一线,为守护国门安全默默奉献。”刘震东说。
2024年12月28日,红其拉甫海关在水布浪沟开展“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红其拉甫海关供图
帕米尔高原的八月,雪线已悄然爬上山脊。在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达坂,寒风卷着碎石掠过国门,五星红旗在凛冽寒风中猎猎作响。当地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的禁区”。
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前往印度、中亚、西亚直至欧洲的咽喉要道,红其拉甫便是数条险要山口之一。
红其拉甫海关的一代代关员们在这里坚守,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精神,用青春与热血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国门。
刘震东还记得,每一批红其拉甫海关新关员抵达后的重要一课,就是重走“红关路”。
年轻关员们会在老关员的带领下,前往红其拉甫海关的旧址之一——水布浪沟,重温“红关”历史,还原老关员们凿冰取水、用高压锅煮泡面的日常,再到如今红其拉甫海关前哨班所在的国门一线,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
2023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红其拉甫海关全体关员的重要回信让红其拉甫沸腾。
“这批新关员的第一课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红其拉甫海关全体关员的重要回信,然后再重走‘红关路’,这能让年轻关员们从精神上迅速融入红其拉甫海关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家庭中。”红其拉甫海关副关长方瑞说。
提起红其拉甫海关的历史,刘震东滔滔不绝,老关员们的事迹烂熟于胸。
1969年深秋,时任明铁盖工作组负责人的刘敬华带着两名关员骑着牦牛登上明铁盖达坂,一顶帐篷、三头牦牛、一口铁锅,便是“帐篷海关”的全部家当。没有桌椅,他们就在牦牛背上核验单据;没有取暖设备,他们就裹着羊皮大衣在雪地里跺脚取暖。一次,为拦截走私分子,他们在暴风雪中潜伏三天三夜,冻僵的手指握不住笔,就用体温融化墨水在冻硬的单据上签字。
“那时候哪想过苦?心里就一个念头,国门不能出半点差错。”刘敬华把这句话留在了红其拉甫海关,在年轻关员间代代相传。
时代在变,坚守不变。
红其拉甫海关关员们曾经在帐篷里驻守国门、在牦牛背上办公,克服缺氧环境监管进出境货物、爬冰卧雪打击走私,这些已经成为历史。
现在的红其拉甫海关有着明亮的办公楼,打击走私也有了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海关关员们不再需要爬冰卧雪,可以坐着汽车进行孔道巡查。
刘震东感慨道,现在,海关使用H986查验设备扫描跨境货车,数据实时传回指挥中心,海关关员通过屏幕即可验放通关,与当年“靠肉眼辨真伪”形成了鲜明对比。
昔日连牛羊都罕至的寂寥山谷,如今已是中国和巴基斯坦间重要的贸易通道。
“自中巴经济走廊启动建设以来,红其拉甫逐渐从边陲小镇发展为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一环。”方瑞说。
现在的红其拉甫口岸,从季节性通关口岸成为常年开放口岸,通过“公路口岸+属地直通”模式,口岸业务环节由16个减少至7个,通关时间由3—5天压缩至6—8小时,年货运量达6.6万吨,是1982年的83倍。
现如今,红其拉甫口岸已经形成了更优监管、更高安全、更大便利、更严打私的新局面。
“距离再远不忘忠诚,氧气再少不缺精神!”这句誓言刻在了红其拉甫海关在水布浪沟旧址的石碑上,也刻在每名关员的心里。
夜幕降临时,红其拉甫海关前哨班的灯光在雪山间亮起,年轻的红其拉甫海关关员们正在等待查验进出境货物。
从“帐篷海关”到智能查验,从牦牛背上办公到“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红其拉甫海关人用坚守证明:高原缺氧,但精神从不缺氧;环境艰苦,但信念永远滚烫。一代又一代的红其拉甫海关人用生命守护着祖国的大门,让“四特”精神在雪域高原永远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