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路上他以“勤”筑基以“情”暖心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
8月19日,查完房后,郭科叮嘱皮肤科主管医生,认真给即将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及评估。
42岁的郭科曾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副院长。2023年7月,作为湖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他抵达博乐市,担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8月19日,郭科在病房查房。曼热帕·阿迪力江 摄
“要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光靠个人技术不行,必须从制度和管理上破题。”郭科说,他深入临床、行政、后勤等各部门,修订了39项规章制度,优化了22项管理流程,严格把控每一项支出。
管理优化了,人员的内在动力也要激活。郭科开始实行绩效改革,采取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方式,让手术难度、工作量、患者满意度与收入直接挂钩,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变高了,主动工作的意愿增强了。
为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郭科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疆外医院管理人员和专家前来授课,组织中层干部和医生外出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及做法。
“我们还制定了‘组团式’援疆3年行动方案,采取‘院包科’的模式,积极与湖北知名医院建立18个重点学科深度帮扶合作。”郭科说,去年,医院以优异成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普外科获批国家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骨科和神经外科分别获批自治区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病理科、康复科等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援疆是一辈子的事。”郭科说,他时常嘱咐科室里的医生,既要勤练医术,精益求精,更要着眼长远,多去基层,全力保障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温泉县查干屯格乡呼斯塔村村民哈斯木·代努来提告诉记者,10年前,他因车祸导致瘫痪,先后经历了多次手术。去年,郭科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专家们到村里义诊,随后,为自己实施了手术,他结束了长期卧床的痛苦,现在能坐轮椅和下床活动,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援疆医生医术精湛,不仅帮我切除了下唇的肿瘤,还通过皮瓣移植手术,为我再造了一个下唇,我又能正常进食了。”温泉县查干屯格乡呼斯塔村村民依斯哈克·努日拉木说。
“援疆就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郭科说,他不断推动医疗援疆团队从“输血式”支援向“造血式”帮扶转变。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等举措,帮助受援地越来越多医生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每逢周末,自己带领各科室的医生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开展诊疗服务,让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惠及更多百姓。
在人才方面,除了招聘医疗业务骨干,郭科还引进高学历人才,并成立了8个名医工作室。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马依拉说:“郭科院长曾连续一周进手术室,从消毒步骤到缝合角度,每个环节反复示范,督促我们提升业务能力。”
“以前,我只能做小手术,有了援疆医生的帮助和鼓励,现在我能独立完成很多复杂手术了。”该院皮肤科医生帕丽达·沙德尔说。
2025年4月20日,郭科(左)给患者实施手术。王伟 摄
郭科说,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15家湖北知名医院,以“院包科”的方式进行精准支援,从行政管理、科室运营、技术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双方都制定了详细规划。
如今,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各科室里,不断涌现业务扎实的骨干医生,他们正成长为中坚力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耕技术传承与能力建设,让‘带不走’的医疗队医术更精,服务更优。”郭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