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标准化葡萄园探访:GPS定位 机器精准作业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8月15日的昌吉市,骄阳似火。穿过一片片浓绿的葡萄园,记者走进昌吉市印象戈壁葡萄酒庄200亩标准化示范园。这里没有传统葡萄园里忙碌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笔直矗立的金属立杆、悬空的滴灌带和正在田间除草的机械。酒庄总经理富强俯身拨开一片葡萄叶,指着新苗说:“你看,这些苗子才种下3个月,每一株的株行距、每一根杆子的位置,全是GPS精准打点定位的。”
昌吉市印象戈壁葡萄酒庄200亩标准化示范园。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这片看似“过于整齐”的葡萄园,正是新疆葡萄酒企业应对成本高企、劳动力萎缩困局的一次大胆突围。
富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下,一亩葡萄园人工成本为1200元—1500元,加上水费、地租等,总成本超过2000元。而机械化全面推广后,人工成本可降至600元左右。
成本之外,更紧迫的是时间窗口。新疆冬季来得早,每年10月初酿酒葡萄采收结束后,紧接着就要开展冬剪、冬埋等工作,如不能及时完成,葡萄藤极易冻伤。“你必须抢时间,标准化、机械化种植管理可以做到这一点。”富强说。
在这片示范园里,传统葡萄种植的“经验主义”被精准的工业标准取代:每根杆子用GPS定位打点,杆距6米,葡萄苗株距1米、行距3.2米;滴灌带全部悬空挂于铁丝上,避免机械除草时损坏;金属立杆替代传统水泥杆,可承受葡萄采收机的强烈震动;葡萄藤“厂”字形单枝单蔓架势,为机械化修剪留出操作空间。
昌吉市印象戈壁葡萄酒庄总经理富强讲解葡萄藤“厂”字形单枝单蔓架势搭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斜看一条线,笔直得像练兵场。”富强笑着比划,“以前杆子歪斜,机械进去就卡住。现在标准化种植,除草机、修剪机、采收机等都能进田作业。”
记者看到,葡萄园行间空地经过除草机清理,已经看不到杂草,嫩绿的葡萄苗茁壮成长,在铁丝网上“精准”攀爬。“明年我们将开展沟内除草,机器可以精准避开每一根立杆和藤蔓。后年葡萄采收时,我们还将引入采摘机,用机械臂夹住葡萄藤振动,果实通过传送带直接送入车斗。”富强描绘着葡萄园机械化管理的美好蓝图。
尽管今年栽种的葡萄苗明年5月就能挂果,但酒庄计划全部将果实打掉。“我们要把树养壮,不急这一时。”富强透露,示范园前三年亩均投入达8000元—1万元,比传统种植高约20%,但长期成本将大幅下降。
昌吉回族自治州林草技术推广中心技术推广科科长杜林峰告诉记者,昌吉州现有酿酒葡萄5万亩,标准化种植、机械化管理的比例还很低。“这是必然趋势,只有机械化才能把成本降下来。”
但他也坦言推广难度:老园改造“很费劲”,需重新规划杆位、沟渠,成本高,因此新建葡萄园更适合标准化建设。目前,昌吉州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酿酒葡萄种植产区正积极探索标准化示范园建设,以提升酿酒葡萄机械化水平。
昌吉市印象戈壁葡萄酒庄200亩标准化示范园里,每一根金属立杆都采用GPS精准打点定位,为葡萄园机械化管理打下了基础。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机械化的效率之高令人震撼:传统人工每人每天采收约1吨葡萄,每公斤成本0.4元;机械化采摘可将成本压至0.2元/公斤。一台采摘机日工作量达100—200亩,相当于100多个劳动力。
“我们酒庄有800亩地,人工采收要一个多月,用机械一周就能完成。”富强说。未来,酒庄还计划为周边小型酒庄提供机械化采收服务,摊薄设备成本。
傍晚时分,夕阳洒在葡萄园,除草机在田间缓缓行进,仿佛一支现代版的“钢铁驼队”,默默耕耘着希望。
“短期看投入大,长期看必须走这条路。”富强望着这片试验田轻声说,“我们希望用200亩示范园蹚出一条路,然后逐步改造老园子。新疆葡萄酒要想和世界竞争,必须先过‘成本关’。”
远处,地下酒窖里橡木桶正酝酿未来,不久后,这里酿出的不仅是美酒,还有一场属于新疆葡萄酒产业走向标准化、机械化发展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