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疆故事丨打开我家衣柜,看见时代变迁
冯燕香
我是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居民,也是社区合唱团团长。今年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新疆的变化翻天覆地,而我家三代人的衣柜,就像一本翻开的相册,记录着时代变迁。
我出生在1958年,家里有四个孩子,我是最小的。那时候,穿衣服就像一场接力赛——姐姐穿完改一改,再轮到我。母亲手巧,袖口磨破了,就用碎布缝一朵小花;裤腿短了,接一截同色的布继续穿。那时的衣柜里,灰色、蓝色、绿色、黑色、白色是主色调,款式单调朴素,斜襟棉袄、布鞋、棉布裤子是标配。
母亲是食品厂的工人,常年穿着一件蓝色工装,是那个年代许多工人的典型着装。有时工装洗得发白,袖口磨出了毛边也舍不得换。她说:“工装是工人的‘脸面’,穿得整齐才对得起岗位。”我至今记得,她下班回家脱下工装时,总会抖落上面的灰尘,再挂到门后。那时候,衣服不仅是遮体御寒的工具,更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
20世纪70年代,新疆的工装和制服成了“时尚单品”,代表着体面和身份。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乌鲁木齐至北京列车上的一名播音员。领到银灰色制服的那天,我站在镜子前反复端详,笔挺的衣领、锃亮的铜扣,胸前戴着小小的工号牌,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
妈妈帮我熨平制服上的每一道褶皱,她叮嘱我:“穿上这身衣服,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
20世纪80年代冯燕香穿制服留影。图片由本人提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衣着也逐渐发生变化。乌鲁木齐的街头渐渐有了色彩,“的确良”衬衫、喇叭裤、花裙子、高跟皮鞋等流行了起来。我从小就爱美,喜欢穿红色衣服。18岁生日那天,我咬牙花了一个月工资,在北京买了一双30元的酒红色高跟皮鞋。后来,我又托人从上海购买了一件红黑方格的大衣,配上一条呢子喇叭裤,这身打扮走在路上,回头率超高。
20世纪80年代,乌鲁木齐的姑娘们开始烫卷发、穿花衬衫,小伙子们穿上了牛仔裤、夹克衫,街头巷尾渐渐有了时尚的味道,但服装款式和面料选择依然有限。1980年我怀孕时,没有专门的孕妇装,夏天闷热难耐,远不如现在有这么多款式可以选择。
20世纪80年代冯燕香第一次烫发时的留影。图片由本人提供
进入21世纪,我的衣柜越来越满,休闲装、运动服、演出礼服应有尽有。买衣服不再只为实用,更讲究舒适和个性。近几年,我还迷上了传统服饰,旗袍、唐装成了合唱团演出的“战袍”。每次穿上绣花旗袍站在舞台上,我都觉得格外自豪:“这是咱们中国人的美!”
8月18日,冯燕香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排练节目。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琳摄
如今,网购让新疆人的衣柜更加丰富,手指轻轻一点,艾德莱斯绸裙、江南苏绣成衣就能送到家门口。年轻人的衣柜,更叫一个讲究,笔挺的西装上班穿,休闲装舒服又随意,还有专门的徒步服、打球服,哪像我们当年,一件衣服恨不得穿四季。12岁的孙子更是个“小潮男”,校服都分运动装和西装领带的制服款。
我常打开衣柜,看着里面挂得满满当当的衣服,忍不住笑出声。现在穿衣要好看、要自信、还要显品位,这变化,藏着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幸福,更藏着新疆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