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鸟天堂+甜蜜名片+城市绿带——阿克苏地区一体化生态修复三记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陈疆林
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阿克苏地区如一颗满是绿意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西北大地。这里曾是生态脆弱的典型样本——沙漠与绿洲犬牙交错,干旱与风沙常年为伴。如今,艾西曼湖的芦苇荡里水鸟翩跹,红旗坡的苹果园里硕果盈枝,温宿坎坡的古城畔繁花似锦……阿克苏以“两山”理念为指引,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绿洲之路。
修复治理后的艾西曼湖小流域湿地(资料图)。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供图
艾西曼区域:
荒漠捧出“水鸟天堂”
“现在的艾西曼湖,水清草碧,夏天不仅能看见成群野鸭,狐狸、野兔也常来‘做客’!”8月16日午后,阿瓦提县艾西曼区域的梭梭林间,护林员玉苏甫江·阿里木语气里满是欣慰地说。
2021年玉苏甫江刚来时,这里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曾让他多次萌生退意。改变始于一场科技攻坚:同年,阿克苏地区启动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项目作为核心子项目同步推进。
“我们遵循‘人工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为辅’原则,同步推进14.8万亩人工造林、60多万亩湿地修复与封沙育林。”站在覆满绿植的沙丘上,阿瓦提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蒋丽丽指着滴灌管网介绍,“这片林地全靠滴灌‘毛细血管’滋养,既省水又不破坏原生地貌。”
5月20日,护林员在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艾西曼区域巡护。赵霞摄
作为大规模荒漠化治理项目,攻坚之路满是挑战,团队无经验可循,树苗成活率成为难题。“刚开始全县资金、人力往这里投,我最怕看到树苗枯萎。”蒋丽丽曾因压力过大躲在沙包后落泪,转身又拿起铁锹继续种树。为确保治理质量,项目采用“政府主导+实践引领”模式:干部带头参与造林,先总结经验再推广至承包企业和合作社。
数据见证生态蝶变:截至今年6月,艾西曼区域累计完成生态修复78.8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6万亩(含14.8万亩重点造林区)、封沙育林32.5万亩、湿地恢复面积达30.35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从修复前的4.5%跃升至45%,湿地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2%,土壤盐碱化程度降低40%以上。
如今,艾西曼区域梭梭成活率显著提高,部分地方已能自然繁育;野生动物种类增至20余种,鸟类从最初仅见的绿头鸭,到目前黑鹳、白尾海雕等八九种水鸟在此“安家”。蒋丽丽告诉记者:“区域小气候随之改善,年降雨量从20毫米增至70毫米,今年6月起平均每周就有一场雨。”
红旗坡:
万顷果园成“甜蜜名片”
初秋,阿克苏地区红旗坡农场果园里,“冰糖心”苹果挂满枝头。
“以前出门得戴口罩,沙尘从窗户缝里钻进来,一扫一小堆土;现在推开窗就是连片果园,空气里都飘着果子的甜香。”家住阿克苏市红旗坡片区林海社区的果农杜民超告诉记者。
红旗坡的林果种植史,是一部与戈壁荒滩抗争的奋斗史。1958年红旗坡农场建立时,这里还是一片风蚀严重、植被覆盖率不足5%的戈壁。从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开始尝试种植果树,一代代红旗坡人顶着风沙干旱,在戈壁上刨坑种树、引水灌溉,硬生生开辟出一片绿色天地。
如今,红旗坡农场已发展为自治区规模较大的国有农业企业,果园总面积稳定在12.7万亩,形成以红富士苹果为核心,香梨、核桃、红枣、葡萄协同发展的格局,年产优质水果20余万吨。
在发展经济林过程中,红旗坡探索出兼顾生态效益与产业发展的科学模式。果树管理中,在果树行间种植毛叶苕子等豆科植物,既保墒又改良土壤结构,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通过布设诱虫灯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手段,将病虫害防治效果提升至90%以上,在保障果品质量安全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采用绿色种植模式,果子的口感自然上去了。”种植户吐尼亚孜·艾拉指着枝头的“冰糖心”苹果介绍,这里的苹果甜度稳定在18度以上,“冰糖心”出现率超过90%,每吨售价比普通苹果高3000多元。
如今,“红旗坡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不仅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还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25亿元,成为阿克苏对外展示形象的“甜蜜名片”。目前,红旗坡已建成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培育果品深加工企业15家,开发出苹果汁、果酒、果脯等20多种产品,使果品附加值提升3—5倍。
坎坡:
城边“泥龙”披绿甲
“以前谁愿意住坎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我还亲眼见过邻居家的土坯房被雨水泡塌。”温宿县民生小区68岁的居民艾合买提·阿皮孜站在坎坡前,望着眼前的绿色感慨道,“现在坎坡满是青草绿树,周边还建了游园,我一有空就来散步。”
艾合买提口中的“坎坡”是一片由水系切割、冲击形成的高陡台地,沿温宿县城北部和东部呈半包围状绵延约50公里,地表植被稀少、土地裸露松散,易受侵蚀形成落水洞与沟壑,是地质灾害频发区。坎坡片区曾是典型的“穷窝子”:地势起伏、土壤贫瘠、基础设施落后,群众住土坯房、走泥土路,生活贫困。
2024年5月11日,即将完工的温宿县环城坎坡生态修复工程二期工程。顾龙龙摄
转折发生在2021年——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获批,温宿县环城坎坡生态修复工程作为子项目推进。2022年8月,总投资8.09亿元、修复面积666.67公顷的环城坎坡生态修复工程开工。
“项目实施区域涉及41处地质灾害点,其中崩塌6处、潜在崩塌35处,还有多处历史遗留废弃采坑,修复难度远超预期。”温宿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王桂东介绍。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项目团队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理念,打出生态修复“组合拳”:通过地形重塑平整坡体,用锚杆格构护坡、挂网喷浆固坡、浆砌石固脚填补空洞,再进行土壤改良;植被选择兼顾生态性与适应性,种植国槐、白蜡、海棠等乡土树种,搭配爬藤类植物和草坪,构建“乔木固坡、灌木护岸、草本覆盖”的植物群落结构,既增强防风固沙能力,又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项目在部分区域创新采用喷锚挂网方式,既稳固坡体,又最大程度保留原始地形地貌。
2023年6月15日,工程通过自治区级验收,国家下达的25项绩效指标全部超额完成——短短不到3年,6297户20455人实现整体搬迁,新增林地2949亩,种植树木22万株,项目区林地覆盖率从近乎裸露提升至58%以上,昔日的“风沙策源地”,变身环绕县城的“绿飘带”。
阿克苏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帕坦木·艾沙表示,下一步,阿克苏地区将加快推进塔里木河生态输水、荒漠植被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在温宿县柯柯牙镇万亩苹果种植示范基地内,果农们在挑选刚采摘的苹果(资料图)。金晓摄
■记者手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行走在阿克苏,目之所及满眼绿色与生机,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沙漠与绿洲交织、干旱与风沙并存”的生态脆弱区。从艾西曼湖的芦苇荡到红旗坡的苹果园,再到温宿坎坡的“绿飘带”,记者看到的不只是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西北大地的鲜活实践。
在采访中,阿瓦提县艾西曼区域护林员玉苏甫江·阿里木说起“狐狸、野兔常来做客”时的笑意,阿瓦提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蒋丽丽“躲在沙包后落泪仍坚持种树”的韧劲,果农杜民超“从戴口罩防沙到推窗闻果香”的对比……这里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对“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最好注解。
阿克苏人用实践证明:保护生态不是“负担”,而是催生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源头活水”。当红旗坡苹果远销海外成为“甜蜜名片”,绿水青山早已悄悄转化为群众口袋里的“金山银山”。
温宿县坎坡的变迁,最是触动人心。68岁的温宿县民生小区居民艾合买提·阿皮孜记忆里还有“土坯房被雨水泡塌”的恐惧,如今已在昔日“风沙策源地”上建起的游园里散步。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同频,土坡变身“绿飘带”,这里的每一寸绿意,都浸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温度。
在这片曾饱受风沙侵袭的土地上,阿克苏人民用双手织就绿色,筑起了守护塔里木盆地的生态屏障,更铺就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份瀚海写绿的答卷,让我们相信:只要坚守理念、科学施策、久久为功,即便在最干旱的荒漠,也能孕育希望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