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100”先进典型风采丨17年3414人的13万小时——记塔里木大学红石榴志愿者协会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通讯员 彭翠兰
一支成立17年、拥有3414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39395.7小时的志愿者协会,放眼全国,这样的规模与时长或许不算特例。
在塔里木大学,这群手握农具、心怀“新农人”理想的农科专业学子,用17年在南疆谱写了一首“治沙护绿、助农兴疆”的壮丽诗篇。
作为塔里木大学红石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园艺专业大二学生胡锦凤与阿拉尔市部分社区老人们的缘分,始于两年前第一次参与志愿者协会组织的“金晖助老”活动。她跟着团队走进社区,听见老人们诉说着自己精心养护的花、果树总会出现小问题时,老人们眼里对新知识的好奇、对生活的热忱,让胡锦凤不禁思考:“我学园艺专业,不就是要把这些知识变成能帮助他人的‘本事’吗?”
从那以后,胡锦凤经常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进社区开展“金晖助老”活动,在老人们眼中,他们成了社区里的“移动农科课堂”。志愿者们知道社区里老人多,他们就把准备的农业技术微课堂资料特意印成“大字”版,还把专业术语改成了大白话。
塔里木大学红石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魏煜轩(中)、江浩正(右)与当地村民为直播卖红枣做准备。魏煜轩 摄
对塔里木大学红石榴志愿者协会而言,17年里,成员如流水般更迭,有人带着热忱加入,也有人满载收获毕业离去。但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魏煜轩,却走出了一条“双向奔赴”志愿路,本科毕业时带着初心暂别,两年“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经历,让他更坚定了“用科技助农”的决心。
“我想掌握更前沿科技知识,并转化为农户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魏煜轩说。2023年,他考上塔里木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一入学便再一次加入红石榴志愿者协会。
2024年3月,他带着更系统的专业知识重返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二二四团,成为新疆昆玉红枣科技小院院长。这一次,他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和多位志愿者共同开启“进村读研”的日子。
起初,老乡们对这些年轻人不放心:“我们种了这么多年红枣,还需要你们教?”
魏煜轩不辩解,只是天天扎进枣园,记录树体长势、检测土壤酸碱度,晚上就抱着数据找导师请教。
在枣园里,他们把“光合作用”“养分均衡”这些专业术语,变成了老乡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大白话。他们手把手教老乡科学修剪、合理密植,在地里试验新型土壤改良剂,还组织了30多场技术培训。从保花保果到采收售卖,每个关键环节几乎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他们所服务的昆玉市及周边乡镇红枣每亩增收750元左右。“当知识真正助农增收,看到老乡们的笑脸,比拿到任何奖状都开心。”魏煜轩说,这份成就感是红石榴志愿者协会教会他的,志愿服务从来不是一时热情,而是长久坚守。
在红石榴志愿者协会里,胡锦凤、魏煜轩的故事不是个例。
17年来,协会累计开展800余项志愿服务,139395.7小时服务时长里,有很多像他们这样,从校园走向田野,把农科知识变成助农“金钥匙”的年轻人,他们让“科技兴农”的种子长成一茬又一茬收获的希望。
“9月开学后,又会迎来一批新的志愿者。”胡锦凤说,希望新加入的志愿者们能继续接力,把农科知识变成暖人心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