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绿染沙漠 和田县探索“苜蓿治沙”新模式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和田县,一场“紫色变革”正悄然改变着沙漠的颜色与生态。曾经黄沙漫卷的荒漠之地,通过规模化种植紫花苜蓿,走出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新道路。
种植在沙漠中的紫花苜蓿。
8月29日,记者走进和田县吾宗肖乡2.24万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沙丘之间,大型收割机轰鸣作业,草捆整齐码放,勾勒出一幅沙海生金的动人画面。这片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为带动就业、修复生态、孕育产业的绿色宝库。
收割机正在收割紫花苜蓿。
“以前在沙漠边上找活干收入不稳定,现在在这里收割苜蓿,按月拿工资,家里生活都改善了。”正在收割苜蓿的麦师傅开心地说道。
2024年4月,新疆海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和田县吾宗肖乡启动4万亩苜蓿种植项目,首期已完成2.24万亩。项目引入指针式滴灌系统,选用耐旱、抗高温、耐盐碱的苜蓿品种。为确保幼苗成活,技术团队先推平沙丘,种植小麦、燕麦等作物,以麦茬为苜蓿幼苗防风固土,一步步在沙海中扎下绿色的根基。
指针式滴灌系统正在为苜蓿浇水。
沙漠严酷的环境反而成为苜蓿生长的独特优势。日均延长2小时的光照、15—20℃的昼夜温差,极大促进了苜蓿蛋白质的积累。据企业技术人员王广胜介绍,当前苜蓿根系已深入地下30—40厘米,预计两年内可延伸至1米深,固沙能力将显著增强。
指针式滴灌系统正在为苜蓿浇水。
水资源是沙漠种植的生命线。面对沙漠地下水多为咸水的挑战,企业构建“地下水+地表水”双水源系统,并借助指针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高效循环利用。
盛开的苜蓿花。
苜蓿不仅是“沙漠卫士”,单株可固沙2.3平方米,连续种植三年可使土壤有机质提升12%,还极具经济价值。每亩年收四茬,总产达150公斤,每吨售价1700元。据了解,企业目前已配套建成苜蓿加工厂,并与内蒙古大型养殖基地达成订单合作,逐步形成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收割机正在收割紫花苜蓿。
和田县昆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泰平表示,“苜蓿种植既能保障本地饲草供给,也将助力打造‘和田饲草’品牌,开拓外部市场,真正让沙漠变成群众增收、生态增绿的‘绿色银行’。”
种植在沙漠中的紫花苜蓿。
如今,紫花苜蓿正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茁壮成长,不仅缚住黄沙、修复生态,更孕育出希望与未来,为沙漠地区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和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丽 努尔丁·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