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新疆・英烈魂丨彭仁发:长空未竟 薪火长存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司路路
8月19日,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松柏林立,肃穆安静。不时有群众在彭仁发烈士墓前驻足,缅怀这位为航空事业献身的英雄。
彭仁发,原名彭德仁,出生于江西赣州一个贫寒家庭。生活的困苦并未磨灭他心中的志向,1930年,年轻的彭仁发毅然投身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队伍中,他先后担任警卫员和团、师特派员,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一段段艰苦卓绝的征程,塑造了他坚毅的品质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烈士彭仁发。资料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彭仁发被选派到延安摩托学校学习,这为他之后踏上航空学习之路奠定了基础。1937年12月,党中央选派人员到新疆学习航空技术,彭仁发肩负使命,踏上新征程。
1938年3月,彭仁发进入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航空队机械班学习。彼时,一同学习的学员大多出身工农,文化程度低,学习航空知识困难重重。课堂上,复杂的专业术语让他们一头雾水,面对教官的提问,常常答不上来。但彭仁发没有丝毫退缩,他以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精神,全身心投入学习。
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讲解员王婧婧说:“在新疆学习期间,彭仁发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上课认真听讲,自习时用心钻研,课外活动时间也用来学习,甚至利用节假日和战友们到野外学习,一学就是一整天。晚上,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
彭仁发和战友们相互鼓励:“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要学好技术,将来建立我们自己的空军。”
凭借这股顽强的毅力,彭仁发攻下《飞行原理》《外场维护》《内场修理》等航空基础理论课程,不仅掌握了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实际操作技术,每门考试成绩都在4分以上(满分为5分)。1939年11月,彭仁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授予少尉军衔。之后,他遵照党组织安排,继续留在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航空队实习,并担任机械师,为航空事业奉献力量。
然而,意外发生了。1940年2月,在一次飞行训练中,天气寒冷,飞机发动机无法启动。彭仁发心急如焚,主动上前发动。不料螺旋桨突然转动,他躲避不及,受重伤后不幸因公殉职。
“彭仁发烈士是新疆航空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牺牲是航空事业的巨大损失。他为了航空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空军新疆航空队纪念馆“历史寻根行动”小组成员尚宗昌表示,新疆航空队作为我党领导的第一支航空队伍,为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彭仁发烈士便是其中的先驱者。
王婧婧介绍,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共安葬了115位烈士,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彭仁发等10名烈士的遗骨于1956年建园之初迁入。彭仁发烈士出生年月不详,且陵园始终未能联系到其亲属,“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缅怀。每逢清明节,许多单位和学校组织人员前来学习他的先进事迹。”
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主任葛敏表示,学习烈士的先进事迹和精神,能让群众更深入了解历史。彭仁发烈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学习航空知识乃至牺牲自我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长空未竟,薪火长存。彭仁发烈士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人们心中。他为党和国家的航空事业献出了生命,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祖国的蓝天下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