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丨“送信少年”用一生诠释初心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 通讯员 邢文涛
“今天我感到特别高兴和自豪!”8月30日,在塔城市一处朴素的居室里,96岁的魏峰岐老人颤抖着双手,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捧在胸前,眼中闪烁着泪光。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闸门,让老人的思绪回到了8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魏峰岐。邢文涛摄
1929年7月,魏峰岐出生在河北武邑县一个普通农家。12岁那年,日军的铁蹄早已践踏河北大地,全县半数村庄都设有日军据点。老人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目睹日军当街施暴,妇女的哭喊成为他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愤慨,正在读书的他加入了共青团,因身材瘦小不易引人注意,被选为学校通信员,从此踏上了为组织传递情报的隐秘战线。由于工作性质危险,他从未向家里透露过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当时也知道,送信被日本人抓住可能会被杀,但是我不害怕!白天送信容易被发现,晚上送会引起日本人的狗叫唤,都不安全,所以我都是找一些深沟走,把信放到嘴里,有时候要塞到嗓子眼,才不容易被发现。万一被抓住,能快速吃掉,加上小孩的身份,就安全很多。”魏峰岐激动地讲述这段送信的经历。
1945年6月,16岁的魏峰岐正式参加工作,加入到抗日队伍中,继续承担通信任务,同年7月光荣入党。他送信时常穿越敌占区,虽有枪却很少佩戴,怕反而因此暴露。多次被日军盘问,他都凭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伪装化险为夷。
1952年,魏峰岐被选派到北京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1955年,他响应号召奔赴新疆塔城,先后在畜产公司、粮食系统工作,足迹遍布塔城市、额敏县等地。1979年他任塔城地区粮食局调研员,1989年离休。
从12岁的送信少年到96岁的离休干部,魏峰岐的人生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用一生诠释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