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100”先进典型风采丨沙海映初心 志愿续荣光——记昆玉市“寻访老军垦”志愿服务项目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司路路
“我1952年来新疆时才18岁,山东姑娘千里迢迢来这儿,一声令下就没想过回头。”8月31日,90多岁的进疆女兵李淑兰坐在洒满阳光的窗边,手里捧着泛黄的老照片,向围在身边的志愿者娓娓道来。
这几天,昆玉市四十七团沙海老兵志愿服务队的20多名志愿者带着米面油,走进老兵遗孀家中慰问,这样的活动已成为该志愿服务队“寻访老军垦”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志愿者用扫帚扫净尘埃,用聆听温暖岁月,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充满慰藉。
昆玉市四十七团沙海老兵志愿服务队合影。皇素萍摄
2014年3月,为给年事已高的老军垦送去温暖,四十七团沙海老兵志愿服务队成立了,“寻访老军垦”志愿服务项目随之启动。最初,志愿者们只是帮老战士打扫房间、陪他们唠家常,可随着岁月流逝,老战士们相继离世,项目悄悄拓宽了边界——从慰问老战士到关怀老兵家属,从照顾生活到记录历史,从讲述故事到创新传播,十余年间,这支队伍用脚步丈量初心,让老兵精神在大漠深处代代相传。
“我年轻时会开拖拉机,当时战士们开荒劲头特别大,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就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岁月的痕迹压弯了山东女兵岳春香的腰,她身形佝偻,眼睛依旧明亮。
在努尔沙汗·买买提家,这位老兵遗孀拉着志愿者的手,笑着分享她的爱情故事:“他当年是骑兵,第一次见我就说要和我一起守边疆,这一守就是一辈子。”那些带着风沙气息的往事,让青年们红了眼眶。
“大家都问我为什么叫自己刘·努尔沙汗,因为我的丈夫叫刘来宝,只要一叫我的名字,就知道我是刘来宝的老婆。”努尔沙汗幽默地说。在她身边的志愿者洪怡也停下笔,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为了留住老兵的足迹,从2021年11月开始,沙海老兵志愿服务队启动了老兵族谱编纂工作。40多名志愿者分成小队,顶着酷暑烈日、大漠寒风入户走访,耐心核对信息,历时近两年,累计服务超3600小时。
“有位老兵后代特意从上海寄来父亲的军功章照片,说‘这是家里最珍贵的东西,该让更多人知道’。”参与编纂的志愿者刘成回忆。如今,他们已完成53名老兵的直系族谱导图,为沙海老兵红色教育基地留存下鲜活的历史记忆。
与此同时,志愿者们定期清扫老兵陵园、擦拭精神文化宣传栏,让红色地标始终庄严肃穆。
“光记录还不够,要让老兵精神活起来!”志愿服务队领队张清晨和队员们不断创新项目传播方式。服务队挑选擅长演讲的青年组成宣讲团,把老兵故事搬进学校;组织“重走沙海老兵路”活动,2000余人次青年亲身体验当年老兵们徒步穿越沙漠的艰辛;参与拍摄《沙海老兵》纪录片,排练参演话剧、舞台剧20余次,用文艺力量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
“听了老兵家属们的讲述,我才真正懂了‘扎根新疆、屯垦戍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人一辈子的付出。”新加入服务队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田立业的话,道出了许多青年人的心声。
如今,沙海老兵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到300余人,涵盖西部计划志愿者、老兵后代、机关干部、“三支一扶”大学生、返乡青年等。大家纷纷发挥专业优势,在义诊、司法调解、义务维修等领域发光发热,赢得一致好评。
近日,“寻访老军垦”志愿服务项目获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这对我们是鼓励,更是前进的动力。我们要把老兵故事讲得更生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张清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