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返乡后 她在乡村找到成长的土壤
近日,在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二工乡百园路新村工作的宣传干事王晓艳(左三)正在采访村里阅读室的孩子们。史冰佳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甘兴华
9月3日清晨,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二工乡百园路新村,26岁的王晓艳举着手机在卡丁车俱乐部里忙碌。
“师傅,发动车子!把后面的游客也拍进来!”她一边调整拍摄角度,一边熟练指挥。引擎轰鸣声中,她迅速按下快门,望着镜头里热闹的场景,嘴角扬起微笑——这片曾显寂寥的土地,如今已成游客青睐的打卡地,而自己正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王晓艳是天津师范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的毕业生,她的家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乐土驿镇,如今她工作的百园路新村正着力打造“乐驿文旅小镇”。
“从乐土驿到乐驿,就像命中注定。”王晓艳笑着说,“但这里,更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两年前,大学毕业的王晓艳选择返乡,参加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来到了二工乡。
“乡里为我配了两位导师,村委会领导在我生病时送来药品,老乡常端来热乎饭菜,还有专门为志愿者改造的‘暖心宿舍’……这些好,都是实实在在的。”王晓艳说,正是这份温暖让她在服务期满后,做出了留在百园路新村的决定,“现在看着村子一天天变样,看着自己拍的视频让更多人了解了这里,那种自豪是没法用语言形容的。”
初到百园路新村时,尽管这里路面已经硬化、房屋排列整齐,但仍透着几分“城中村”常有的寂寥。王晓艳最初是跟着人社专员熟悉村里情况,仅一周后,她便转岗跟着村里的选调生学习宣传工作。对她而言,这几乎是全新的领域,村领导还特意安排她去乡政府以干代学。短短2周,她进步神速。2023年11月,她写出了人生中第一篇关于农牧民党员培训的稿件,并在媒体上发表,那一刻,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文字也能为村庄发声。
王晓艳正在剪视频。史冰佳摄
为进一步提升宣传能力,王晓艳在工作间隙钻研视频剪辑技巧,还在网上自学新媒体运营知识。她负责运营的村级视频号“百园絮语”,一点点记录着村庄的变化:从商业综合体破土动工到卡丁车俱乐部开门迎客,从星空房车营地首迎游客到便民座椅在路边“安家”……其中,卡丁车俱乐部的一条视频播放量突破5万次,后台涌来许多咨询的留言,“那时候特别骄傲,感觉自己真的为村子做了点事。”
百园路新村曾是典型的城郊村,2012年土地征迁后,村民增收遇瓶颈。村“两委”调研后,推动村民自愿集资入股,建设乐驿文旅小镇。如今,6.2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星空房车营地、卡丁车俱乐部、精品酒店、充电站等多元业态陆续进驻。今年以来,这里已累计接待游客2.6万人次、车辆2500余车次,成为乌鲁木齐城北乡村旅游新地标。每次向游客介绍“这是我们村自己建的小镇”时,王晓艳的语气里总带着掩饰不住的骄傲。
“我们不仅要让年轻志愿者扎下根,更要为他们搭建成长舞台,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在基层沃土中绽放青春光彩,为西部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二工乡党委书记徐刚表示,期待更多志愿者来到这里、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如今的百园路新村面貌一新,曾经人车混行的主干道实现人车分流,半年内新增数十处便民休息座椅,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如今,王晓艳的姐姐也留在了乌鲁木齐从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一家人在不同岗位上,共同参与着这座城市的建设。
夕阳西下,王晓艳仍举着手机穿梭在渐趋热闹的小镇中。镜头里,霓虹次第点亮,车流与人流交织,一张张笑脸被瞬间定格。“看着村子从安静到热闹,从没人知道到游客纷至沓来,我打心底里觉得骄傲。”她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