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丨库尔班大叔一家的信念与坚守
【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8月17日黄昏时分,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托格日尕孜村的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渐渐安静下来。如克亚木·麦提赛地送走最后一批参观者,转身望向大厅中央那张熟悉的画像。画像里,她的曾外祖父库尔班·吐鲁木紧握毛主席的手,侧身凝望,目光炽热,仿佛要将毕生的感激与仰望,熔铸于这双紧握的手中。
库尔班·吐鲁木1883年出生在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失去了父母,当了农奴。成年后,为了摆脱被地主富农压榨奴役的生活,他带着妻子逃到荒漠,最后与妻子走散。
1949年12月,进入于田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荒漠里发现了库尔班·吐鲁木,将他带回村里,给他安顿了住处,还帮他找到了离散的妻子和已经16岁却没见过面的女儿。那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一条破毡、一把破铜壶,还有一身沉重的债务。
1952年,土改春风吹拂于田。69岁的库尔班·吐鲁木分到14亩耕地,有了一所房子和一头毛驴,平生第一次种上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1953年加入互助组后,他用辛勤劳动得来的钱买了12个犁铧1头牛,送给全乡互助组。1957年,他被评为县积肥模范,为于田县树起了一面红旗。从1953年到1957年,他累计出售的余粮有4900多斤。
亲历了新旧社会的库尔班·吐鲁木,对党和祖国怀有无限热爱。
“桃子熟了,他就晒桃干;杏子熟了,他就晾杏干;甜瓜熟了,就挑最大最甜的存下;玉米熟了,也专拣颗粒饱满的收好……”在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如克亚木常常给参观者讲述这段故事——她的曾外祖父一遍一遍挑选最好的劳动果实,一心想着把它们送给毛主席。
“北京在地上,只要我的毛驴不倒下去,一直走,就一定能到北京。”这炽热而执着的渴望,最终在中南海化作双手的紧握。1958年6月28日,库尔班·吐鲁木作为全国劳动模范,走进了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在中南海,他把带来的两小袋杏干、桃干、葡萄干及两块手工织的土布敬献给毛主席。合影时,他侧身久久凝望着毛主席慈祥的面庞。接见后的第二天,毛主席专门派人给他送了10米条绒布。
1959年1月,库尔班·吐鲁木当选自治区二届人大代表。同年7月,76岁高龄的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7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送到了库尔班·吐鲁木长女托乎提汗·库尔班的手中。信中殷切嘱托:“希望你们全家继续像库尔班大叔那样,同乡亲们一道,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这份嘱托,自此深深融入这个家族的血脉中,成为他们不变的信念。
在托格日尕孜乡,邻里街坊、各族干部群众都在以实际行动,传承着库尔班·吐鲁木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精神。
说起如今的变化,托格日尕孜村党支部书记李好强满是自豪:“现在,村民住进了安居房,通了自来水,柏油路直通家门口,不少人还买了小汽车。依托库尔班·吐鲁木文旅产业园,村民在家门口开了农家乐、餐馆和超市,实现稳定就业。我们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心、努力奋斗,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