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四力 改文风丨见证20年国际邮件百倍成长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范琼燕 李嘉妮
早上接驳各地州市及疆外国际邮件,再调配国内出关邮件装车发运,下午复核到港国际信函地址是否翻译准确。1万件、1.6万件、9893件,这些数字串起了马玲和同事9月10日的工作量。
离退休还有4个月,虽已步入退休倒计时,在乌鲁木齐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内,邮政班组负责人马玲每天仍保持着风风火火的工作状态,干劲十足。
乌鲁木齐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邮政班组负责人马玲在调配国内出关邮件做装车前的准备。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范琼燕摄
自治区成立时,乌鲁木齐便已开展国际邮件互换业务,当时以国际信函为主,数量寥寥。今年是马玲到国际互换局工作的第20个年头,“从我刚来这里到现在,年国际邮件处理量增长了166倍。”她边翻查着传送带上邮包的标签,边自豪地说。
20年前,马玲从国内邮件处理岗位转至这里。那时,国际邮件处理全靠人工。来自全疆各地州和乌鲁木齐市区的进出境国际邮件,通过汽车运至处理中心。马玲和同事们像蚂蚁搬家一样,手提肩扛,将包裹一一搬运至国际分拣车间。
国际邮件处理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脑力的挑战。当时,进境平常信函的面单信息多为手写英文,还常夹杂哈萨克语、维吾尔语等文字,手写字迹经常出现连笔潦草的情况。
“老同事们常头对着头,围着信函凑成一圈,指着信封你一言我一语,凭经验和对地名的熟悉度,逐词辨认和翻译。”马玲说,我们是对外的窗口,可不敢马虎,怕出一丝差错。
分拣时,巨大的格口柜立在车间两侧,同事们抱着一摞摞翻译好的信件,按邮编和地址弯腰投进对应格口。马玲记得有次赶上圣诞季,信件堆到膝盖高,她从早到晚重复投送动作,下班时胳膊抬到胸前酸得动不了,手指被纸张磨出细密的红痕,碰水就钻心地疼。
20世纪90年代末,边境贸易兴起,大量轻小件国际邮件从这里发出,经霍尔果斯口岸交换转往中亚五国及欧洲十六国,同时不少国外邮件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互换局入境后运抵乌鲁木齐。得益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通关优化、处理能力的现代化和国际邮路拓展等因素,国际邮件业务量开始快速增长。
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东风,新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近十年的变化,是马玲从前想都不敢想的。
现代化车间宽敞明亮,自动化分拣流水线如银色长龙,从卸车、扫码、分拣到装车基本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马玲仍记得第一次见到全自动分拣机时的情景,她和同事们围着新设备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心情激动得像过年一样。机器启动后,成千上万的邮件在传送带上飞速流转,经扫描识别地址后被精准“拨”入对应格口,过去35人一天才能干完的活儿,机器三四个小时就能轻松完成。
马玲翻查着传送带上邮包的标签。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范琼燕摄
特别是近五年,变化更是翻天覆地,跨境电商和国际寄递需求旺盛,国际邮件业务呈爆发式增长。
“每天九点到单位,面对的就是堆积如山的国际邮件。”马玲说,好在有了现代化的分拣设备,她们的作业模式也由“汗水分拣”向“智慧分拣”加速演变。
现在,乌鲁木齐国际邮件互换局只有信函需要人工翻译再分拨,而且无论哪种文字都是规范的打印字体,再也不会有手写字体潦草难以辨别的情况。
如今,除了中亚五国,莫斯科、阿塞拜疆以及欧洲十六国邮件都会通过乌鲁木齐国际互换局分拣封发。国际邮件类型已由过去单一、缓慢的传统邮政业务,发展到了E邮宝、国际专线、海外仓配送等多元、高效的解决方案,也为“买全球、卖全球”提供了便捷的邮政服务。
目前,乌鲁木齐国际邮件互换局日均邮件处理量在4万件左右,最高日处理量达到10万件。2025年上半年,国际邮件处理量同比增长112.8%,业务量居全国54个国际邮件互换局前五位。
现在,车间里装着先进的X光安检设备,屏幕上能实时追踪每一件邮件的位置。“以前记地名靠脑子,现在靠技术。” 她笑着说。
从当年打地摊式的手工分拣场地,到如今现代化的国际邮件处理中心,时光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新疆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马玲感慨道:“看着年轻同事在设备间穿梭,想起当年肩扛邮袋、手拣信件的日子,既有对过去的怀念,更多的是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欣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