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金秋丰收王①丨“种梨女状元”因何得名
【中国农民丰收节】
开栏语
金秋九月,硕果盈枝。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天山南北处处是丰收的图景,遍地是奋斗的身影。从田埂间的种植能手、圈舍里的养殖行家,到直播间里的带货达人、实验室里的科技尖兵……新疆的丰收,离不开每一位扎根“三农”的“丰收王”。即日起,天山网-新疆日报推出“谁是金秋丰收王”系列报道,走近这些耕耘者、创新者、开拓者,看产业提质增效,看乡村振兴新貌。
天山网-新疆日报 拍热扎提·阿不都
初秋,库尔勒市阿瓦提乡的7.3万亩香梨即将迎来丰收。站在梨园,连片的梨树郁郁葱葱,枝头缀满泛着淡淡红晕的香梨。
“9月20日正式采摘。今年香梨品质好,各地经销商老早就来订购了,果园的梨子都订出去了。”9月10日,库尔勒市阿瓦提乡其盖克其克村党支部书记刘哲敏说,“梨好,不怕没人要。”
库尔勒香梨,因口感清甜细腻、耐久贮藏、营养丰富等特点,被誉为“梨中珍品”“果中王子”。近年来,库尔勒市推进香梨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产销一体化发展,让库尔勒香梨品牌价值连年攀升。今年,库尔勒香梨品牌价值达170.04亿元,成为新疆林果产业闪亮的“金字招牌”。
刘哲敏,种植香梨30多年,是库尔勒市金久诚香梨专业合作社社长,人称“种梨女状元”,她因何得名?
上世纪90年代,刘哲敏还是种梨小白。种了20亩香梨,因不懂技术、管理粗放,一年收入仅3万元,扣除开支后所剩无几。“要致富,先强脑。”刘哲敏四处奔波,购买香梨种植技术书籍钻研、参加各类培训班、请技术员指导、向种植能手请教,只要听说哪里梨种得好,哪怕再远,她都要去看一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她家果园规模扩大到200亩,年纯收入达60余万元,成为科技致富的典范。
2008年,刘哲敏牵头成立库尔勒市金久诚香梨专业合作社。为了把好种植关,她按照香梨生长周期及特性,制作香梨管理要点农事操作记录卡,发给合作社社员,还为社员提供市场信息等服务,帮助社员降低市场风险。在刘哲敏的带领下,合作社的发展蒸蒸日上,香梨产量显著提高,她也因此有了“种梨女状元”这一称号。
“你看,这是‘开心’形树。”刘哲敏指着一旁的梨树给记者介绍,以前梨树主干一直长,枝干有两层或三层,通风透光不好,采摘也困难。现在,主干修剪掉了,枝干只保留一层,梨子长得好,采摘也方便了。
梨园中自然生长的杂草也很有用,刘哲敏蹲下身子指着园中的杂草说:“这种自动生草法,是让土壤有机质增加最快的方法。杂草枯死回到土壤,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透气性。”
自动生草法也是刘哲敏多年试验的成果。“起初,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我们种了苜蓿、油菜等,结果发现,不论是人工种草,还是自动生草,杂草改良土壤的效果没有多大区别,人工种草反而增加成本,后来我们就改成了自动生草法。”她说。
施肥、浇水也有新门道。刘哲敏说,以前直接把农家肥堆在地里,先撒肥料,再大水漫灌,不光花钱多,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现在经过统一发酵后再用施肥机均匀播撒,肥料根据梨子生长周期配比,用量少了,效果反而更好。
从苗木培育到深加工,库尔勒市建立了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39项。
品质好了,香梨价格也水涨船高,以前每亩纯收入三四千元,现在能到六千甚至一万元。
在冷链运输加持下,库尔勒香梨4天左右就能到达全国大多数销售网点。目前,库尔勒香梨已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库尔勒市委常委王波说,库尔勒投入使用了全国首条香梨自动化分拣设备,8小时可精准分拣20吨、12种规格的香梨。全市6家精深加工企业一年能消化1.4万吨次果,开发出25种深加工产品。库尔勒香梨产业已形成集种植、贮藏、加工、销售、运输、包装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