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丽新疆 | 两个“家”中看新疆新变化
解放日报记者 范志睿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近日,记者赶赴祖国西部边陲,分别走进喀什古城民宿“古丽的家”,以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家。在这两个相距两百多公里的家中,探寻新疆的新变化。
“古丽的家”精彩的民俗文化表演。 本报记者 范志睿 摄
“古丽的家”
上午十点半,游客的到来唤醒了喀什古城。
阳光把古老的生土建筑照得金黄。居民推开精美的雕花门窗,花帽巴扎、药茶巴扎、花盆巴扎……琳琅满目的商品摆到店外,古城热闹的一天开始了。
在“古丽的家”民宿,沙拉麦提·卡日正忙着招待游客。几年前,她的家成为古城首批旅游接待家访户。
早年,古城民居是不接待游客的。沙拉麦提·卡日的家为何打破了这个传统?这源于喀什古城的改造提升工程。
原本的喀什古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2009年开始,当地投入超70亿元,对这座千年古城进行综合治理。本着修旧如旧、一户一设计的原则,供水、供电、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的同时,古城的韵味也被保存了下来。
2015年,喀什古城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许多居民开起沿街商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那时,沙拉麦提·卡日是景区的一名讲解员,她的工作是向游客介绍当地的民居和风俗。
在与游客的接触中,沙拉麦提·卡日经常会被问道:“能不能到维吾尔族居民家里看一下,尝尝他们的饭,喝一口他们的茶,再看看他们的歌舞表演?”
2017年初,沙拉麦提·卡日打开自己的家门接待游客,取名“古丽的家”。
“古丽”意为美丽的姑娘,沙拉麦提·卡日也将自己的家打造成了美丽的空间。她给土坯墙刷上暖黄色涂料,院里种满月季和无花果,客厅挂上挂毯,让小院尽显特色风情。在房子的一层,沙拉麦提·卡日还打造了民俗文化展示区域,游客可以在这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歌舞表演。“大家很喜欢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沙拉麦提·卡日说。
如今,“古丽的家”民宿在喀什古城里已经开了3家,成了网红店,不少人来此打卡。而沙拉麦提·卡日也收获了第一桶金。
“古丽的家”民宿的成功,成为了古城居民投身文旅产业的生动缩影。据悉,今年1月至7月,喀什古城景区接待游客达166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7亿元。
布茹玛汗的“家”
如果说,“古丽的家”靠打开家门收获了美好生活。那么,守护好“家门”,便占据了布茹玛汗·毛勒朵生命中绝大部分时光。
吉根乡,我国每天最后一缕阳光在这里落下,这里也是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家。
20世纪60年代初,为加强边境管理,当地组织了一支护边员队伍,布茹玛汗·毛勒朵成了第一批护边员。护边之路危机重重,悬崖、乱石滩、沟壑密布,她骑的马经常被尖利的岩石划出道道血口;滚石、暗冰、塌方不断,她很多次受困于暴风雪中。
这些危险并未吓住布茹玛汗·毛勒朵,但有一个问题却实实在在困扰着她——护边路上没有界碑。
一天,布茹玛汗·毛勒朵有了一个想法。她要给石头刻上“中国”二字,像界碑一样放到国境线上,让这些石头和自己一起护边。随后的几十年,布茹玛汗·毛勒朵在边境线就地取材刻出了10万多块“中国石”。解放军战士巡逻的时候发现了,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布茹玛汗·毛勒朵说,她要告诉全世界,这里是中国的领土。
如今,布茹玛汗·毛勒朵刻下的“中国石”依旧静静散落在护边路上。“90后”护边员穆塔力普·托合提马麦提巡逻时经常能看到这些“中国石”。但现在的护边路,相较之前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新修的路平坦又安全,巡逻的马匹也被摩托车替代……
今天,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家成了乌恰县吉根乡爱国戍边精神传承教育基地,众多实物生动真实地记录了她的护边经历,以及护边员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布茹玛汗·毛勒朵因为身体的原因已经不能参加护边员工作了,但她的子女继续承担着护边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