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潮头 开放自信——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系列述评之七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石鑫
早在两千多年前,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要冲,就已串联起东西方文明,写下“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浩荡长歌。
真正让新疆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是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疆开放发展的战略擘画,力度之大、定位之高前所未有。
将新疆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赋予其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的战略定位,为新疆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广阔空间。
天山南北,开放活力涌动;亚欧中心,开放动能澎湃——今日新疆,勇立潮头。
从边陲到枢纽
黄金通道释放黄金价值
开放的根基,在于通达的通道。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在此交会,先天的区位优势,注定了它是我国连接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最便捷的陆路通道。而自治区成立7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让这份“先天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这片曾经被认为“偏远”的地区,已站在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我国联通世界的“黄金通道”。
回溯开放历程,每一步都镌刻着时代印记。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天山南北;1979年,乌鲁木齐、石河子、吐鲁番率先对外开放,拉开新疆主动对接世界的序幕;1980年,新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天山毛纺织有限公司成立,翻开了利用外资的崭新一页;1988年,中央赋予新疆派驻国外经济机构审批权,此后霍尔果斯口岸对第三国人员开放,新疆的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疆对外开放工作,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三次莅临新疆,为新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指明方向、擘画蓝图。
牢记嘱托,发奋图强。
新疆充分发挥“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
中欧班列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2024年,新疆铁路双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达1.64万列,已连续五年保持在万列以上。截至7月27日,今年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已超1万列。
一列列钢铁驼队,不仅承载着商品,更承载着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使命,在亚欧大陆踏出互联互通的新足迹。
通道建设不止于铁路。近年来,新疆积极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不断加快铁路、公路、航空和商贸物流网建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新格局。目前,新疆至欧洲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共开通双边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19条,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运输机场星罗棋布,国际客运航线通达17个国家和地区;铁空、公铁、铁海等多式联运模式不断成熟。
黄金通道释放出黄金价值。2024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额4341.6亿元,连续三年跨越3个千亿级台阶。
2024年,新疆双向投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子布局,现代物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攀升;本地企业“走出去”步伐稳健,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实现了42.6%的增长,增速位居全国第四。
……
更令人期待的是未来的通道升级:2025年,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铁路增建二线项目进入议程,起自中国新疆喀什的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地,将重塑中国与中亚乃至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格局——不仅能缩短区域时空距离、提升物流效率,更能让中亚的矿产资源、优质农产品更顺畅地进入中国,让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先进技术更便捷地辐射中亚,实现“双向共赢、互联互通”的开放愿景。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新疆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正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贡献“中国力量”。
驭势向西
改革创新拓展新空间
开放的深度,取决于改革的力度。
站在向西开放最前沿,新疆坚持改革创新,把自身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持续推动对外开放不断向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拓展。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是新疆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与“排头兵”。
2023年11月1日,新疆自贸试验区揭牌,成为我国西北沿边地区首个自贸试验区。一年多来,新疆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改革答卷”:相关部门及片区出台支持政策35项,下放自治区级权限45项,形成35个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和典型案例并在全疆复制推广;2024年,新疆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9000余家,进出口总额占到全疆三成以上。
制度创新的红利,不仅体现在自贸试验区内,更渗透到新疆开放发展的各个角落。
在距离霍尔果斯200多公里的尼勒克县,三文鱼养殖基地迎来今年的首网捕捞。这些产自“离海最远之地”的生鲜产品,正高效地走向国内外市场:供应国内的冰鲜三文鱼从伊犁伊宁国际机场空运出发,24小时内即可抵达上海超市;出口东南亚的急冻产品经液氮处理后,自上海港发运,5天就能现身菲律宾餐桌。
实现从内陆边疆到沿海乃至国际市场的快速通达,关键依托于“快”——运输快、通关快。当地海关专设的“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和“互联网+海关”一站式申报服务,为生鲜产品的高效出口提供了有力保障。
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2024年6月启动保税航油加注业务,让每架经停的国际航班节省13%的燃油成本,使更多飞机在此中转,更多货物由此流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的设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法治保障;海外人才服务中心的成立,为新疆汇聚了全球智慧……一项项创新举措,如同为“黄金通道”插上了翅膀,让新疆的开放环境更具吸引力。
新疆潜力无限,机遇世界共享。
2024年6月,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举办,5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以及国内100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展,美国首次组团参会。加利福尼亚州巴斯托市市长保罗·考特尼坦言,来之前“心存忐忑”,但实地感受后却感慨:“新疆社会非常开放,人民非常热情,正在向全世界敞开大门。”
2025(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上,白俄罗斯驻华大使亚历山大·切尔维亚科夫高度赞赏博览会的作用,表达了“深化务实合作、促进互利共赢”的意愿。
从“政策红利”到“制度创新”,新疆正以更优的营商环境、更活的开放动能,成为世界瞩目的“投资热土”。2024年,新疆共落实执行招商引资项目4391个,引进区外到位资金9355.2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
从“通道经济”迈向“枢纽经济”,新疆正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世界看见新疆
新疆走向世界
开放的温度,源于文明的交融。
70年来,新疆的开放不仅是“贸易通道”的畅通,更是“文化桥梁”的搭建——从“引进来”让世界感知新疆之美,到“走出去”让新疆文化融入世界,新疆正以多元包容的姿态,构建“传统与现代对话、本土与世界共鸣”的开放叙事体系,让新疆故事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注脚。
今年5月,Y29次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从西安出发,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境,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200多位旅客开启了跨国民俗之旅;80辆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经典老爷车穿越大半个中国,也抵达霍尔果斯。
这两批“特殊访客”的到访,是新疆开放的缩影。2024年,新疆接待入境游客超51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44.75亿美元。
在新疆生活了11年的法国人查尔斯,早已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他说:“在乌鲁木齐,我可以说中文、教法语,爱吃馕也能找到法棍,这就是多元与包容。”
这些来自“异乡人”的真实感受,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量——开放的新疆,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世界看见它的包容与温暖。
“引进来”的同时,自信的新疆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出去”,带着新疆的文化、科技走向世界。
如今,新疆文旅海外推广已在2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32批次交流合作,从文化展示到心灵相通,新疆正用世界听得懂、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述多元一体的文明故事。
更具深意的是,新疆正以“开放的姿态”主动接受世界的观察。
2024年自治区两会期间,首次邀请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驻华使节及国际组织代表旁听,同时接受14家国内媒体、10家港澳媒体、4家外国媒体报道;2025年自治区两会延续这一做法,让世界透过“两会窗口”看见新疆的民主与发展。
2024年,包括外国政要、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企业家、宗教人士、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500多批上万人次走进新疆。这是新疆外事活动最多的一年。
今日的新疆,正以发展之势、文明之韵、开放之姿、自信之态,从容大方地站在世界聚光灯下,彰显迎八方宾客、纳寰宇声音的坦荡胸怀。
新疆开放自信的底气,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根本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天山巍峨,屹立着不变的雄心;沙漠浩渺,承载着无限的希望。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交汇点,新疆开放发展的图景清晰而壮丽,壮阔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