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瑰宝丨去新疆博物馆,这几件织锦必看!第一件就是“镇馆之宝”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新疆博物馆有不少好看的织锦。这些织锦色彩绚烂、纹样独特、意蕴深厚、风格祥瑞,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欣赏。

新疆博物馆里展出的织锦。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摄
这些织锦中最受游客青睐的当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1995年10月至11月间,考古工作者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发掘了8座墓葬,发现大量随葬品,其中一件出自8号墓的织锦尤为引人关注,上有8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在汉代,文字织锦成本高昂,用语亦极为考究,带有吉祥语的织锦多为朝廷命令或封赏赐赠。专家认为,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或许是中原王朝的馈赠。该文物现为新疆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两边各有三条绑绳,蓝、绿、红、黄、白五色经线织出云山、星相、草木和鸟兽。经专家分析鉴定,该织锦为五重平纹经锦,由五组经线和一组纬线织成,是拉弓射箭时使用的护臂,显现出汉代织锦设计制作的匠心独具和上乘技艺,是迄今出土汉锦中密度最高的织锦。
新疆博物馆不久前开放的“国宝厅”,便是围绕这一文物打造。600平方米的展厅里,观众可以亲眼目睹国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真容,还可到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打造的数字展室互动装置前亲手拨动梭子,屏幕上五彩斑斓的丝线瞬间就可将织好的文物呈现在你眼前。如果你喜欢织锦的纹样色彩,还可到文创区把以此文物为原型创作的系列文创带回家。
馆藏方格兽纹锦是北朝时期丝绸织锦,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该织锦长18厘米、宽13.5厘米,由褐、绿、白、黄、蓝五色丝线织成,经线分区牵入,每区三色,其中绿、黄经丝轮流用来织制纹样地色,形成了绿白、黄白相间的纵向宽条纹。横向则以红、白、蓝经丝作细条,把纵向的宽条纹隔成方格状,在每块方格纹内织出兽纹。经专家分析鉴定,此文物为二重经锦。2013年,北朝方格兽纹锦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新疆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方格兽纹锦反映了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织锦技术的成就。以长方格构成织物图案框架,格内填饰牛、狮、象、人物和伞盖,给人以规整大方的美感。

新疆博物馆里展出的织锦。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王新红摄
出土于尼雅遗址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文字锦鸡鸣枕”,由一块“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文字锦缝缀而成,中间是鸡身,两端作鸡首相背状,白绢为底,用叠放三层圆形红绢片缝制出圆眼,天青和白色两种绢剪出锯齿形的鸡冠,枕芯是植物茎秆。在缝制这件鸡鸣枕的织锦面料上,除了织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汉字外,还织有花卉、祥云等图案。这件织锦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物质交流的见证,更是中原与西域文化在经纬交织中实现精神共鸣的象征。
除以上织锦外,新疆博物馆还有“长乐明光”锦、朱红地联珠对纹锦、联珠对雀“贵”字纹锦、花鸟纹锦、绿地对鸟对羊树纹锦等颇具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织锦。它们吸引当代设计师从中汲取创作元素,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