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天山南北,绘就时代华章!“乘着大巴看中国·新疆行”大型融媒体活动圆满收官
2025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央视频)、新疆总站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共同推出的“乘着大巴看中国·新疆行”大型融媒体活动于10月24日圆满收官。

用镜头丈量万里山河,用故事镌刻时代变迁。该活动跨越18000多公里,贯穿新疆天山南北,串联库车、伊犁、哈密、塔城、克拉玛依和阿勒泰六站地理坐标,全景呈现从丝路驿站到开放前沿,从人文古韵到生态新貌的“新疆群像”,生动展现新疆70年来经济腾飞、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的壮阔画卷。
节目以纪录态的真实质感、综艺化的情感温度和全媒体的传播势能,连接新疆的历史脉络和当下发展、人文肌理和自然风貌、生活日常和梦想追求,让真挚情感直抵人心。节目相关直播和视频在央视频及多平台观看量突破1.2亿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7亿,节目累计话题阅读量破10.4亿,获得海内外观众热烈反响。节目相关信息已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主流媒体同步发布,促进当地受众深入了解新疆的发展成就和人文魅力,成为夯实中国和中亚各国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有用户称“跟着总台大巴,看见了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新疆”,也有观众留言道“即刻收拾行囊去新疆”。
多维聚焦,绘就“大美新疆”流动画卷
节目用镜头捕捉风光肌理,用叙事挖掘文化深度,用细节呈现发展动能,构建起一幅兼具历史厚度、人文温度和时代鲜度的新疆全景画卷。
定格天山南北诗画风光,解锁新疆生态之美。节目组进入库车克孜利亚大峡谷,红岩在光影中如烈火燃情;穿行伊犁新源县那拉提草原,花海漫坡和天山雪峰相映成诗;走进哈密,巴里坤县高家湖湿地的候鸟由“过客”变为“常住客”,与伊吾县胡杨林的万木金波遥相呼应,共同构成哈密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的生动图景;行走在塔城傍晚的乌苏佛山国家森林公园,落日余晖如熔金般铺满天地,处处是油画般的动人景致;探访克拉玛依魔鬼城,雅丹地貌在狂风中勾勒出“火星”奇境;步入阿勒泰禾木村,尽享不赶行程、沉浸式拥抱自然的原野惬意。

文化根脉是“大美新疆”的精神内核,民族传承交织精神密码。驻足库车热斯坦老街,丝路乐舞在百年巷陌间婉转回荡;步入伊犁昭苏县,格登碑秉承守土精神,天马彰显奔腾气韵,凝注起历史和民族的深厚底蕴;深入塔城和布克赛尔牧场,《江格尔》史诗传承人带领“小江格尔奇”吟唱不绝,哈萨克族阿肯弹唱声震旷野;穿行于哈密阿勒屯古街,哈密葫芦雕刻、哈密葫芦画、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和哈密木卡姆等艺术与生活相依相融,让这座古老街巷在市井烟火的日常生活里绽放独特光彩;在克拉玛依标志性景观“大油泡”前,钢琴姐妹花四手联弹让工业硬核和艺术柔情碰撞;围坐于阿勒泰布尔津县禾木村的木楞房内,苏尔非遗演奏的千年之声穿越时光,彰显多民族文化共生的魅力。
奋进精神是“大美新疆”的发展节拍,实干身影定格时代变迁和精神传承。在克拉玛依油田腹地,新疆油田石油工人肉孜麦麦提·巴克深耕技术革新,通过奋斗和坚守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在哈密伊吾县,塔式熔盐光热电站的镜阵闪耀戈壁,奏响绿色发展序曲;在塔城裕民县,红花深加工产业和巴什拜羊养殖基地联动,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在阿勒泰将军山滑雪场,冰雪经济和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季节游”向“全年游”跨越。库车甬库巷援疆干部深耕老街改造、激活民生活力,伊犁喀拉峻则有牧民传承毡房建造技艺,联动打造四季文旅,共同推动基层发展和民生改善……这些援疆力量和当地牧民、工人并肩前行,共同成为胡杨精神的践行者、老兵精神的传承者。
节目以细微见宏阔,以真情见时代,细致捕捉雪山和戈壁的雄浑、非遗技艺的精微以及人间烟火的温热,最终在镜头下汇聚成山河的情感、文化的厚度、生活的温度和时代的脉动,绘就一个真实可感、多元共生、充满希望的“大美新疆”。
创新表达,拓展新疆影像传播新空间
节目以创新传播范式激活新疆叙事,通过移动场景串联、沉浸式体验构建、融媒体矩阵扩散及短视频IP联动,系统呈现新疆地域特色,实现文化传播和价值引领的双重突破。
移动的大巴车,既是叙事主线,也是情感容器。从库车到阿勒泰,大巴车串联起新疆六个地州、市的人文风物和发展轨迹,成为故事发生和情绪生长的核心载体。在伊犁新源县,嘉宾们于车内分享支教文昌中学的故事,让教育帮扶的温情自然流淌。在探访克拉玛依黑油山、新疆油田巴克班组和石西油田生活区后,嘉宾们在大巴车内一边感慨当地石油技术革新和一线人员的改变,一边由衷赞美石油工人所秉承的老一辈艰苦奋斗精神。真实场景和情感温度并行,纪实质感和综艺活力共融,节目的每一段行程都在流动中展开,每一份感动也都在流动中沉淀。

任务、体验双线并行,让新疆故事可感可触。节目创新嵌入任务卡机制,以主观视角和交互路径构建叙事,让嘉宾亲身上手、真实感知成为常态。在哈密大海道景区,嘉宾徒步探秘雅丹地貌,解锁“火星”奇境的地质密码;在塔城红楼周边,嘉宾沿着街巷走去,在味蕾和音符共振之中感受幸福感;在阿勒泰禾木村,嘉宾走进图瓦人木楞房,品尝“萨玛瓦尔”咸奶茶,了解奶酒的非遗酿造;在库车热斯坦老街,嘉宾学做直径约为60公分的库车大馕,触摸非遗手艺的温度。嘉宾们的每一次体验都是对新疆的一次深度融入,每一次互动都是与当地的一次情感共鸣,从而让观众透过屏幕“亲历”新疆生活。
融媒体矩阵联动发力,实现传播破圈效应。节目构建主平台和多渠道传播体系,央视频和社交平台形成“一车一城一话题”传播节奏,#去新疆的100个理由#、#总要来一次新疆吧#、#从影视剧爱上新疆的N个瞬间#、#来到新疆好地方#等相继成为高热话题;同步联动六地文旅部门推出打卡攻略,将节目热度转化为文旅消费动力,实现旅程即内容、体验即传播的协同效应。屏幕之内,节目精彩不断;屏幕之外,新疆的吸引力在游客朋友圈发布和用户话题发酵中持续高涨。
IP衍生矩阵补全叙事颗粒,让新疆魅力直抵人心。依托“乘着大巴看中国·新疆行”IP,央视频同期推出的《去新疆的100个理由》系列短视频,以细节切入、日常着眼,用碎片化内容填充完整旅程的感官体验。该系列邀请百余位嘉宾讲述他们眼中的新疆,推荐了诸多来新疆的理由。每一个“理由”都锚定一处现场、一个瞬间、一种情绪,从而在广阔社交场景中实现自主传播,让新疆的美好触手可及。

节目以创新的视听语言和融合传播机制,让新疆的风景不止于远方的想象,也成为大众愿意走近、感知和记录的真实存在。这趟“读懂新疆、热爱新疆”的影像之路,为新时代新疆叙事提供了鲜活样本,也让“大美新疆”的故事传得更远。
凝心聚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注脚
与旅程影像相比,节目更像是一部见证时代的新疆篇章。节目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普通人的故事映照时代的脉动。从库车热斯坦老街飘出的百年馕香,到克拉玛依石西油田作业区整齐运转的“磕头机”轰鸣声;从伊犁新源县文昌中学的朗朗书声,到哈密阿勒屯古街的非遗匠艺;从塔城巴什拜羊养殖牧场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到阿勒泰民众阿肯弹唱时眼里的柔光,节目镜头所至皆是真实生活的切面,构成新时代新疆发展的鲜活样本,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疆落地生根的生动画卷。
民族团结,是这场大巴之旅最深的底色。节目以行走的镜头记录各民族的真情相融,草原戈壁、城市乡村都回荡着“石榴花开”的深情。无论是嘉宾团队中多民族成员的携手协作,还是旅途中干部群众的真诚相待:库车康村“一院多族”共煮黄鱼面的烟火相融,克拉玛依九龙潭景区嘉宾和当地舞团同台演绎的活力碰撞,伊犁特克斯八卦城各族群众共话历史的和谐图景,哈密阿勒屯古街汉族游客和维吾尔族绣娘的互动学习,塔城千泉湖湖畔各族手风琴手的同心合奏,阿勒泰青河县冬牧场牧民和嘉宾共跳黑走马的欢乐场景,无不映照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动人图景,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今年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节目成为展示新疆70年发展成就的影像档案。节目镜头聚焦六个地州、市新旧对比:库车从丝路古城蜕变为独库公路文旅标杆,克拉玛依从“因油而生”实现“因数而强”的算力升级,伊犁以文旅融合促进当地增收,哈密伊吾光热电站打造绿色发展底色,塔城红花深加工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动能,阿勒泰富蕴县可可托海矿脉支撑新中国氢弹研制、航天事业发展……新时代的新疆正以产业振兴、生态转型、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疆答卷”。

新疆这一程流动的大巴,行经的不仅是山河和岁月,也承载着信念和力量。节目以真实影像回应时代命题,以文化交融凝聚精神力量,成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的生动缩影。
从镜头到现实,从影像到心灵,“乘着大巴看中国·新疆行”让世界看见一个奋进、开放、包容的新疆。那些定格于雪山戈壁的画面、流淌在人心之间的故事,正化作连接新疆和全球的光影桥梁,让“大美新疆”的壮阔和温热在岁月流转中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