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品牌背后的故事⑦启明行动:让生命有声有色
援疆品牌:启明行动
“启明行动”是浙江援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品牌项目。自2021年实施以来,该项目聚焦视力、听力、言语障碍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构建“全周期康复、全社会参与、全链条赋能”模式,累计筛查70余万人次,救助患儿811名。项目不仅建成全疆唯一地州级人工耳蜗手术定点医院,更形成“筛查—救治—康复—教育”一体化机制,推动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从“救急难”向“全周期”转变。救助一名儿童,温暖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社会,项目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助力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的示范工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9月11日,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内,一场特殊的表演温暖了在场所有人。十几名听障孩子手拉手站在舞台中央,伴着《感恩的心》的旋律,认真比划每一个手语动作。台下,援疆干部、学校老师与家长静静注视,不少人红了眼眶,掌声为这群孩子一次次响起。这动人的一幕,正是浙江特殊教育援疆与“启明行动”双轮驱动,为当地残疾儿童筑起成长港湾的生动缩影。
“启明”照路:孩子们从“困于无声”到“逐梦有声”
2021年8月,浙江、阿克苏两地共同发起“浙江援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启明行动’”(以下简称“启明行动”),针对受援地符合条件的视力、听力、言语障碍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摸排筛查、医疗救治、康复救助、特殊教育、伙伴计划“五大行动”,助力受援地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0月21日,在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老师正引导幼儿认识颜色。李静 摄
“盼了多年的一句‘妈妈’,终于听到了!”10月19日,说起女儿小玛(化名)的变化,母亲古力努尔·艾则孜的眼眶瞬间泛红。今年13岁的小玛患有先天性耳聋。5岁时,古力努尔曾带她去医院配置助听器,可高昂的配置及康复费用,对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家庭来说,是一笔难以承担的开销。直到2021年,“启明行动”为小玛免费配备双耳助听器,她开始听见世界的声音,随后便开启了系统的语言康复训练。
“戴上助听器后的第一个周末,她突然在我身后喊‘妈妈’,我愣了好几秒,确认声音是她发出来的那一刻,我激动地抱着她哭了好久。”古力努尔回忆道。
从分辨“爸爸”“妈妈”的发音,到能完整说出“我想上学”,小玛的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最让古力努尔感动的是,2023年,小玛和同学们参加了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举办的“浙里石榴红·同心享亚运”新疆阿克苏启明少年追梦亚残运会研学营活动,在活动现场亲眼见证了运动员们奋力奔跑的模样。“回来后她跟我说,‘妈妈,他们和我一样,却能跑那么快,我也要努力’。”如今的小玛,成绩稳居班级前列,还主动分担家务,她的梦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康复老师,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孩子。
14岁的视障女孩小热(化名),也在“启明行动”的帮扶下迎来人生新可能。曾因视力障碍不敢独自走路的她,如今已能熟练使用盲杖穿梭于校园各个角落。“2023年我第一次坐飞机去杭州,在那里听到了海浪的声音,还亲手摸了海豚,太神奇了!”小热笑着分享这段难忘的经历。现在,她每天都会坚持摸读盲文书,目标是考上特殊教育学院,未来成为一名盲文老师,把知识传递给更多视障伙伴。
特教“搭云梯”:跨省联动打通成长全途道
孩子们的蜕变,离不开浙江援疆精心构建的特教帮扶体系。“十四五”以来,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持续加大特教帮扶力度,累计投入援疆资金5750余万元,对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库车市启智学校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翻新康复训练室、添置盲文打印机与专业听力设备、搭建职教实训室。同时,加快推进“学前到职高十五年一贯制”的特教学校建设,实现阿克苏地区东西两翼各有一所优质特教学校,彻底打通残疾儿童“启蒙—升学—技能培训”全链条。
在此基础上,浙江省更推出三项“全国首创”举措,为当地特教事业注入强劲动力:一是选派经验丰富的特教援疆副校长扎根新疆,通过“手把手”指导,帮助学校完善管理机制、开展“青蓝工程”等传帮带工作,提升本地教师教学能力;二是组建“浙—阿特殊教育发展联盟”,推动浙江9所优质特教机构与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库车市启智学校结对,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享教案、共研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三是创新开展“1+2+2”特教跨省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为当地特教学生提供进入浙江职业院校学习的机会。今年,已有10名阿克苏特教学生通过该模式顺利赴浙江就学。
如今,阿克苏地区凭借完善的特教体系与显著的帮扶成效,成功获评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特教发展水平走在全疆前列。
2021年“启明行动”启动后,浙阿两地紧密协作,从孩子出生筛查到医疗救治,从康复训练到上学就业,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将帮扶精准落到群众心坎上。搭建的受助儿童管理平台,打通卫健、教育等9个部门的数据壁垒,以往需跑多个部门才能办理的救助流程,如今通过线上操作即可快速落实,极大提升了救助效率。
如今,811名像小玛这样的孩子,在“一人一档一策”的精准帮扶下重获希望:有的装上人工耳蜗,第一次听见鸟儿鸣叫;有的戴上助听器,终于能和同学聊天。此外,浙江省还先后选派170多人次医疗专家,协助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建成全疆唯一地州级人工耳蜗手术定点医院,让当地患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
专家“传帮带”: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闪光点
帮扶要实现长效化,关键在于“留下技术、培养人才。”
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的听力儿童语训室里,浙江援疆康复教师舒晓峰和阿克苏地区童星康教中心老师一起,为一名刚做完人工耳蜗手术的听障孩子开展康复训练。
从事儿童康复工作12年的舒晓峰,今年8月底刚抵达阿克苏,便马不停蹄地开展“传帮带”工作。“我们多教一点实用技术,当地老师就能多帮一批孩子,孩子们的成长路就能更宽一点。”这是舒晓峰的初心,也是众多浙江援疆教师的心声。像他这样带着技术与真心赴疆帮扶的浙江老师还有很多,他们用行动把温暖留在了这里。

10月21日,在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老师为学生讲解穿衣服的步骤。谢永江 摄
如今的启明学校,已成为全疆涵盖残疾类型最多、学段最全的特教学校,墙上挂着“自治区特殊教育先进单位”“教育先锋号”等荣誉牌匾。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有的孩子爱画画,作品多次斩获自治区级奖项;有的孩子擅长手工制作,会将精心制作的陶艺作品送给援疆干部,用质朴的方式表达感谢。
舞台上,《感恩的心》旋律渐渐落下,孩子们笑着鞠躬致谢,阳光洒在他们脸上,映出自信与希望。在浙江援疆的深情守护下,这些孩子们正带着感恩与勇气,在成长路上勇敢奔跑,让人生绽放别样光彩,而浙阿同心筑梦的故事,也将继续在新疆大地上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