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公里赴江苏:哈木老师不谈流量,只讲昆仑山脚下职校生的“逆袭路”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甘兴华
“万人说新疆”江苏站分享会开幕前夕,一个来自昆仑山脚下的故事正提前传递暖意。从和田出发,伊力哈木·约尔木图拉(哈木老师)跨越4000公里赴会——不谈短视频50亿播放量的热度,不聊直播带货的成绩,只以一名职校教师的身份,讲“用教育本心唤醒迷茫、以校企合作铺就追梦路”的经历。
归乡执教 把教育的根扎进迷茫心底
“奶奶、舅舅都是老师,妈妈没当成老师成了一辈子遗憾,我打小觉得‘老师’俩字自带温度。”大学毕业后,哈木没随同学留在大城市,反而一头扎回和田老家,从村小课堂一步步走到职校实训车间,一待就是六年。
2020年哈木借调至和田市高级技工学校(现和田市技师学院)后,发现很多学生很迷茫,上课埋着头,说话怯生生不敢抬头。他课上课下试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摸清这些心事——红遍网络的“骆驼委员”艾迪热耶,当初把自己锁在房里好久,听见同学聊开学就赶紧关窗户,见妈妈抹泪便装睡;还有个“爱哭女孩”,一开口就掉泪,和哈木熟悉后才小声说:“想当一次发光的公主”。
这些画面像针似的扎在哈木心上,他明白:“职校教育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给孩子‘另一条发光的路’。”比起教技能,得先帮孩子拾回信心更关键。“他们缺的不是光芒,而是一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的手。”

伊力哈木·约尔木图拉(哈木老师)在和田市技师学院与学生自拍留念。图片由本人提供
校企搭台 让课堂接住家乡烟火气
“光有理念不够,得让孩子在做事中找到价值。”恰逢政府牵头职校与企业对接,懂电商、爱拍正能量视频的哈木,借着学校与新疆不倒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东风,把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搬进课堂,让学生边学边实操。
艾迪热耶周末返校总迟到,哈木打趣:“难不成骑骆驼来的?”女孩接话“骆驼跑了,住沙漠才来晚”,这句玩笑成了灵感。哈木提议拍短视频,可镜头一对准,她就冒汗。一句“大家好”都磕巴,转身就想躲。“没事,慢慢来。”哈木一遍遍地鼓励。
渐渐地,孩子们卸下胆怯,镜头前越来越舒展,视频也跟着火出了圈:“骆驼委员”艾迪热耶钻进核桃林拍特写,“拉木小伙”阿卜杜沙拉木·阿卜杜热扎克巴扎挑好货,曾不敢说话的阿迪力成了侃侃而谈的“馕委员”。这些满是家乡味的视频,既让全国网友看见真实新疆,更让学生恍然:“原来我能讲家乡故事,还能帮老乡卖特产!”

伊力哈木·约尔木图拉(哈木老师)(右二)和学生们处成了朋友。图片由本人提供
哈木的角色也在转变:课堂上教思政、传授电商理论,课后成了带拍视频、对接企业的导师,蹲在镜头旁帮着改台词、调角度的伙伴。他把课堂搬出教室,带学生走进田间、巴扎、车间,直言:“目标是帮每个孩子练出扎根家乡的真本事。”
青春逆袭 让技能与情怀扎根家乡
校企合作的实践,不仅帮学生卸下胆怯,更让一颗颗信心的“种子”接连发芽,迷茫少年们从“我不行”逆袭成敢追梦的人。艾迪热耶不再是躲在角落的自卑女孩,如今在苏州实习,自信直言:“要把和田核桃、红枣卖到全国”;“拉木小伙”凭优质短视频登上央视“中国农民丰收节”,向全国观众推介家乡;“核桃王子”则在北京做视频运营,把和田特产故事讲给一线城市的人。
学生运营的短视频账号,成了和田特产“免费推广站”,间接带动核桃、馕制品等销量上涨;电商专业学生全员掌握直播技能,不少人拿到相关证书,更有人留乡开网店,成了家门口的创业者。

伊力哈木·约尔木图拉(哈木老师)在和学生一起直播助农。图片由本人提供
这些年,总有人问哈木,目标是培养“网红”吗?
哈木认真回应:“我想培养的是有担当、有技能、有情怀的家乡宣传员。”在他看来,校企合作核心从不是“蹭流量”,而是让学生在市场实践中真正明白,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如今,哈木所在的学校针对学生的特点成立了很多社团,电商的理念融入到了各专业。例如,烹饪专业的学生会拍短视频讲述新疆美食的故事,建筑专业学生则用视频展示特色民居。哈木和同事们还常邀行业达人分享,带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多让孩子见世面,才会觉得我们能做得更好”。
哈木的梦想仍在继续:“趁年轻,多培养几个‘哈木老师’,让更多职校生知道,未来就握在自己手里。”
不久后,哈木将带着这些温情故事站上分享会舞台。在他心里,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分享早已不只是交流,以教育为桥、以技能为灯,让迷茫青春在奋斗中找到方向,这便是他最想讲的,青春的最美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