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竹 “挑大梁”:沙海绿伞下的 “黄金秆”
近日,2025年菌草生态治理及发展菌草新质生产力现场会暨“三北”菌草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评价会在兵团一师阿拉尔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赴兵团一师十团、十一团、十四团等芦竹种植基地,近距离观察了菌草生态治理的实践成效。

生态力拉满!防沙治沙超给力
种植规模 & 长势:目前,新疆两山生态治理有限公司已规模化种植“绿洲一号”芦竹5500亩,最高植株窜到2米,妥妥成防沙治沙“新主力”。

固沙硬实力: 芦竹 不是普通小草!3米以上发达根系像结实“地下网”,把流沙锁得牢牢的。
改土神效果:种满三年,0—20厘米土层盐分直接降95.9%,盐碱地能变身沃土。
节水巧思路:在兵团一师十团的种植基地里,“中水综合利用”系统将处理达标的中水用于精准灌溉芦竹,不仅缓解了阿拉尔市的水资源短缺压力,还实现了“水资源循环—作物培育—生态改善”的绿色闭环,破解干旱地区缺水大难题。

经济值爆表!沙海变“金海”超实在
原料超优质: 芦竹 茎秆纤维含量超50%,成熟后可加工为纺织原料、菌料、饲料;粗蛋白含量达14%,妥妥是牲畜超爱的青饲料。
收益超持久:一次栽种能收益15到20年,从第三年起亩产稳定在8至10吨,真真切切把“沙海” 变“金海”。

菌草“绿洲1号”芦竹。2024年种植时的生长状况(左)与2025年越冬1年后的生长状况(右)
来源:中国网
示范超亮眼:给“三北”地区提供“治沙与增收两手抓”的鲜活样本。2025年春季监测显示,越冬1年的芦竹种植地内,地表10-30cm风沙迁移率降低50%-90%,6月份后随着植株分蘖增加,阻沙效率超90%,彻底扭转裸沙地生态退化趋势。连古巴、多米尼加等国官员都点赞:“这就是生态与产业双赢的典范!”

沙生“明星团”:各显神通富百姓
除了芦竹,新疆沙地里还藏着不少“治沙能手 + 致富宝贝”,个个都是生态经济双担当:
梭梭 + 肉苁蓉
且末县老兵治沙基地种了万余亩梭梭,树下接种肉苁蓉8300亩。梭梭是固沙“先锋”,耐干旱、抗风沙,而肉苁蓉被誉为“沙漠人参”,成了健康产业新宠。

沙棘 + 黑枸杞
沙棘耐贫瘠、根系发达,既能防沙固土,果实还能榨成果汁、做成果酱,走俏市场;黑枸杞富含花青素,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成为沙区群众的“致富果”,让沙漠边缘的农户吃上“生态饭”。

红柳 + 甘草等中药材
红柳是盐碱地的“改良师”,枝条还能编筐,浑身是宝;民丰县防沙治沙试验站试种罗布麻、甘草、板蓝根、党参、黄芩、白芍等22种中草药,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优良品种,为种植户提供科学指引,带动周边群众家门口就业。

特色林果
于田县的玫瑰花、柯柯牙的红枣等通过滴灌、微喷等节水技术,在沙地上茁壮成长,不仅锁住了风沙,还形成产业,带来了持续增收。

如今新疆沙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84.5万亩
沙产业年产值突破43.7亿元
从芦竹的“生态 + 工业”到梭梭的“治沙 + 药材”
这些沙生植物既筑牢了3046公里的环沙漠生态屏障
又让“沙进人退”变成“绿进沙富”
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
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综合 兵团日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 人民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一审:余飞
二审:裴翀
三审:徐浩宇